也是凡人|乙年复活期第四主日讲道提示20180422

2018-04-22 11:04   陈开华神父  阅读量:4084
文/陈开华神父
宗四:8-12;咏一一八;若壹三1-2;若十11-18
 
动词tithemi的意思是安置、存储、设立、指派,在《若》当中,也有「舍弃」的意思。今日福音中,tithemi出现了5次,正是取意「舍弃」。
 
耶稣以「善牧」自喻,借此表达了游牧民族里面羊与善牧之间休戚与共、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隐喻性关系,呈现出耶稣正是如此这般地与自己的天国门徒建立起彼此属于的关系。按照常规逻辑,善牧守护羊群的时间,会比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多,他们记得每一头羊的出生以及它们之间的代际关系,甚至会给每一头羊起一个名字。一旦其中的一只离群他往,牧人会一直在荒野中呼唤着它的名字,直到寻回,负载而归(路十五1-7)。《若》十章当中说得很透彻,善牧是羊群的领路人、守护人,甚至可能为了羊群的安危而舍弃生命。
 
在整个「善牧比喻」中,通过与陌生人、贼或强盗、佣工的对比,耶稣突显了自己所能给的极致:为了让天国门徒享有更丰富的生命,而舍弃自己。显然,耶稣已经开始引导门徒们慢慢地开始准备接受自己的逾越奥迹。
 
然而,耶稣的这种「舍弃」,却带来一个让人意料不到、超越任何善牧的效果。那就是耶稣在着力建立一种「置换关系」。数十年后,基督徒用了一首优美异常的诗歌予以表达他们对于耶稣的理解:「空虚自己(kenoō),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他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6-11)在信仰层面上,这些基督徒理解、体悟到了耶稣自我舍弃的价值,并以他们的信仰姿态作出了积极响应。
 
若十18,第五次(最后一次)提及tithemi时,耶稣加上了一个有关「自由」的概念:「我由自己舍弃的」(all egō tithēmi autēn,思高译作「是我甘心情愿舍弃它」)。这种自由,为换取「更为丰富的生命」(若十10)是必须的,因为生命在本质上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所有。每一个拥有生命的人,不过是生命本身的流露和表达载具而已。因此,只有跃入更为宏阔的生命情景当中,人才能够更大程度地活出那本质性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耶稣的tithemi观念,那就会获得一个全局性的视野:唯有舍弃,方能获得!以天国为依归的舍弃,是一种回归、交托,和信任。耶稣「舍掉」这个受到限定的形体生命之际,正好恰如其分地将自己「安置」在生命的源头里面去。这是完整的生命,是生命本身!这是对于自由的真正理解。自由是回归美善,是正本清源。耶稣以这种「甘心情愿自我交付」的方式,为人类详述了天主的本质(一18),将他们导入真正的生命之河(一12-13,十10,廿31)。
 
耶稣的这种自由是在爱中的自由!漫溢着神性之爱的自由,在《若》里被表现为一种父与子之间的神性关系(十17)。并且,至关重要的是,这种关系渗入了世界。父与子共同作业,为了让人类享有天主内的神性之爱。因此,耶稣在今日经文的末尾才会这样说:「这是我由我父所接受的命令」(十18);也因此,《若》十七章中,耶稣为天国门徒祈求「合一」之恩。「与父的关系」或者说「耶稣是父所印证的」,乃是《若》的一个核心主题。这样,前面所提到的「舍弃」就很自然地引领着今天的福音读者,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更深的关系系统之中。他们被深深地爱着,这种爱远远地超过了善牧精心牧放羊群的关系。进一步,透过圣子耶稣,天主将自己的爱倾注到人里面来,让他们也学会欣赏,并活出耶稣般的「爱中自由」。
 
如果将若十1,14,15,27,38几节经文中的ginosko(认识)一字连起来看时,即很清楚地呈现出「认识」和「爱」在《若》里是完成可以互换的词汇。认识并听从、跟随、信赖耶稣,即是在人里面实现永恒生命的贯注。天国门徒并深深地吸引进入天主以爱为中心的神性生命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圣子成为血肉的奥迹,正是为了清楚揭晓每一个人都被天主所深爱的生命事件。今日福音叙事之后的数章,即是「最后晚餐叙事」和「逾越奥迹叙事」。耶稣真的为爱舍身!耶稣是天主国门徒理解生命意义的钥匙。耶稣已经将门敞开。这门,开了就永不再关上!
 
除了「认识」的意思之外,ginosko还有发现、觉察,以及承认的意思,于是,天国门徒和耶稣「在爱中」彼此凝视,他就会获致更为细致、深入的自我觉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天国门徒真正的罪是「不确信」天主竟然会以道成血肉、苦难死亡的方式,如此地深爱着他。在某些特定的时刻里,透过良知、透过圣言、透过教会......天主在不断地呼喊着「主所爱者」的名字。在基督之光里,恩宠负载着他返回生命。爱,没有理由!
 
在耶稣所应许的圣神内,透过跟随善牧、效法基督,天国门徒联通天地:无论如何、无论何地,他都被神性之爱包裹着!怀着如此蒙福的心情来过日子,不甘怡爽朗,那就真是奇怪了!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