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爱你的那个女人走了

2016-02-19 10:02   小仆  阅读量:4288

    对于一位神父,母亲的归天对我绝对是个恩惠!但不知怎的,泪水总是时不时地从眼中凄然流出。

    多年来,我自认为与母亲的感情并没有多深。因为家里子女众多,仅存活下来的就有姐弟七个,父母为养活一家老小,无闲暇单独与哪个孩子培养感情,加之自己多年在外,求学修道、服务教友,经常不在母亲身边,所以总感觉母子情分比较疏远。
    母亲是在1月6号主显节去世,10号主受洗日安葬的。那天,从墓地回到家里,看着母亲躺过的床铺,心里空落落的,一种莫名的悲伤强烈地激荡着心扉:最爱自己的那个女人真的走了,50岁的自己也成了无家的孤儿!
    处理完后事,回到教区,独自坐在圣堂里,面对着圣体,眼泪又莫名其妙地流了出来。但仔细想来,又找不出难过的理由。庆祝完天主之母节,也就是阳历新年,母亲已过90高龄,蒙召归天也算是寿终正寝。而且,不论从本性还是从超性方面都得到了天主的特别恩准:老人在弥留之际,儿孙满全,一个不少,一直陪伴在老人左右,且每人都向她一一道别,并说了一段感恩和安慰她的话语。临终前,母亲在床上同全家人一起参与了主显节弥撒,大约中午12:30左右,老人在修女女儿、神父儿子和神父孙子及全家人的陪伴和祈祷中,随同三王一起安返天乡,回到了她一生追随的主耶稣身边。她走得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平静,就像睡在母亲怀中的孩子。按说这是真正意义的“喜丧”,然而,不知何故,这一切却总也无法抚平我心中的失落和悲伤。如果再能叫她一声母亲、如果再能抱她一次、如果再能陪陪她、如果……那该多好!可是,在今生母亲之于我,已不存在“如果”了。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骨肉情、母子爱”吧!此时我好像突然明白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心境和含义了。感谢天主,让我们还有机会在来世的天国团聚,那时我们将不再分离,做生生世世的母子!
    母亲生于1926年,屈指算来也算是世纪老人。百年中,母亲行走在风风雨雨中,经历了尘世变幻,种种磨难。也许正是这些经历,淬炼出她处事不惊,坚强含忍的品行。母亲生在献县教区主教府所在地大张庄村,在四个子女中,排行老小。1943年嫁到北齐庄,由于父亲成家前,在天津商行工作,对家里的事情并不在行,加上性格内向,所以家中大事小事,地里的农活等基本都由母亲一人承担。
    由于家境贫寒,从我记事时,就已品尝到家中贫穷和缺吃少穿的滋味。人民公社、大跃进的年代,由于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为了一家老小能填饱肚子,母亲起早贪黑,节衣缩食,即便如此也无法保证一日三餐,尤其大年过后的漫长春季,那是各家各户最难熬的时节。但天无绝人之路,天主提前赏给了我家一个好舅舅,每当我们全家揭不开锅的时候,舅舅总是或自己或派人,把自家仅有的一点余粮送来,一次次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虽然如此,母亲还是因为操劳过度,年纪轻轻就患了很难治愈的哮喘病。记得每年一进入冬季,母亲多数是在土炕上围着被子,大口喘着粗气度过的。由于当时家境所限,农村医疗条件差,母亲的病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我最熟悉的药品名称就是“百喘朋”和“氨茶碱”,因为那是我家必备的哮喘药。然而,不知何故,自从二姐入会做修女开始,母亲的哮喘病竟奇迹般地痊愈了,是药效所致,还是天主显的圣迹,不得而知,但我相信这就是天父对母亲和我们全家人的奖赏。
    家境的磨难,让我过早地尝到了贫穷愁苦的滋味。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一个志向:要让我们的村庄像电影上那样,美丽富裕,老有所归,幼有所养。然而,一定是好天主垂允了母亲的祈祷,使我成了一位神父,做了捕人的渔夫,做起了更崇高更伟大的救灵事业。
    文革期间我们家竟成了村子重点“照顾”的对象,以后我才了解到,原来是因为信仰(传经条子)和莫须有的罪名。记得家里经常被拉去审讯和批斗的是父亲和二哥,一般是下午被带去,深夜才回来。每当此时,母亲就带领全家祈祷守候,直到他们返回家中。十年浩劫,不知击垮了多少男男女女、名人豪杰,然而母亲却能坚韧地守护着我们,泰然处之。面对家人遭受的冤屈,她据理力争,从不妥协,从不放弃;面对政府干部、村长支书等强权人物,她从不谄媚奉承,而是不卑不亢,坚守事实。我想母亲的这种勇敢,是来自她对天主的信赖和良心的坦荡。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
    母亲是一位和善女人。开放前的农村贫穷落后,人们都在温饱线上挣扎,我们家更是一贫如洗。但自我记事起,我们家就是全村人的聚会点,不论是张、王、李、赵,也不分村东村西,人们总愿到我家串门聊天,尤其是晚饭过后,几间低矮的砖房更是插不下脚,人们或坐或立,谈笑风生,此时人们在这里好像忘记了日子的艰辛,生活的忧愁。当时虽然很穷,但能让人感觉到浓浓的亲情、友情和乡情。我想如果今天的教友家庭能够做到这些,天主的福音,定能发扬光大!教宗方济各提醒我们每个人:传扬福音,爱德先行。
    母亲对待族人亲属特别好。我常看到一些出门多年的老叔老婶、出嫁在外的姑姨表亲,只要回家探亲,都会到我家看望母亲,母亲也会高兴地款待他们。母亲的德表也赢得了族人的敬重,所以,家族中的人,都愿意请她帮忙处理一些家务事,母亲一般都会有求必应。今天,我们这个五六十人的大家庭,能够相对和睦,都得益于母亲的榜样和流传下来的家风。耶稣说:“只要你们彼此相爱,别人就能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
    母亲更是一位慈悲待人的女人。当时,我们家很贫穷,在村里数一数二。但我常看到,每当得到舅舅的接济,母亲总是要送一些给更贫穷的人。每次有外人串门赶上饭食,母亲即使自己空着肚子也要让于别人。别想这是一件小事,在当时上顿不接下顿的情况下,能够让全家吃上一顿饱饭,简直就是天大的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对村里两个五保户的照顾。两个单身汉,一个叫李铁桥,一个叫李费力,二人是我们家的常客,尤其到了吃饭的时候,他们常会及时赶到。其中,李铁桥还特别喜欢吹牛,站在饭桌前,先说他上顿饭吃得多好多好,但从他那饥饿的眼神,就知道他根本没吃饭,但母亲故意装作不知道,而是盛上一碗饭,放在他的身边。有时我都看不过了,这不是虎口夺食吗?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见母亲和奶奶正在为李费力包扎伤口,母亲在他的后背上小心翼翼揭下一块很脏的破布,露出了一大片脓血,一股臭气充满全屋,原来他得了“搭背疮”,已经腐烂溃疡。我在旁边,看着母亲耐心清洗患处,敷膏药,换新布,直到包扎完毕。耶稣说:要向你们的天父那样慈悲,。
    这就是我的母亲,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女人。她是世上千千万万母亲中极平凡的一个 ,但在儿女心中,她是那样的神圣而伟大!母亲没有为我们留下富裕的家产,却留下了更珍贵的信仰以及相随的慈悲、善良和坚强!
    “这场好仗,我已打完;这场赛跑,我已跑到终点;这信仰我已保持了。从今以后,正义的冠冕已为我预备下了——就是主,正义的审判者,到那一日必要赏给我的;不但赏给我,而且也赏给一切爱慕他显现的人。”(弟后4:7-8。)泪光中,我仿佛看到了母亲的前面霞光万道,天国大门正为她徐徐拉开……
    母亲走了,世上最爱你的那个女人走了!但我不会孤独,因为她给我留下了一个更大的家——教会,更多的父母、兄妹——教友。
    谢谢您——母亲!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