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十四处苦路画像及画面解析(附音频)

2021-04-02 12:56   纳爵之盾  阅读量:20184

 

 

 

苦路十四处系列序言

·······························································································

 

整个苦路系列采用了以青绿山水为场景的条幅式构图,首先,青绿山水可以施以大量的丰富色彩,以求对视觉产生更大的冲击力。其次,因为这是由十四幅画组成的组画形式,为避免杂乱无章,采用统一的青绿背景可以有效把握组画的统一性。第三,青绿山水的设色相对主观,这样可以利用色彩来表达故事的情感,使画面的表达更丰富。

 

对于十字架的表现方式也是苦路系列里要特别说明的。我认为十字架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对于有的人来说是苦难的象征,对于有的人来说是生命的标记,对于有的人来说也许是喜乐的源泉。总之,在作者眼里十字架不再是一个木制的刑具,它应该是彩色的,意义是多重的、丰富的。因此在每一幅画里对于十字架的表现手法都是不一样的。

 

整个苦路系列里在色彩的设置上也是做了整体设计。纵观苦路系列,大体上是两种色彩:青绿色和红色。青绿有着生命的象征,从第一处到第九处,整个色调基本以青绿为主;从第十处到十四处,色调以红色为主,红色是流血的象征,最主要的是红色代表激情和爱情。这里是指基督对于世界的爱像火焰般染红了山川大地,这样的爱情已经达到了顶峰和圆满的境界。

 

苦路一处:耶稣被判死刑

 

 

圣经记载:玛窦福音第二十七章 19-26节

比拉多正坐堂时,他的妻子差人到他跟前说:“你千万不要干涉那义人的事,因为我为他,今天在梦中受了许多苦。”司祭长和长老却说服了民众,叫他们要求巴拉巴,而除掉耶稣。总督又向他们发言说:“这两个人中,你们愿意我给你们释放哪一个?”他们说:“巴拉巴。”比拉多对他们说;“那么,对于那称为默西亚的耶稣,我该怎么办?”众人答说:“该钉他在十字架上。”总督问说:“他究竟作了什么恶事?”他们越发喊说:“该钉他在十字架上。”比拉多见事毫无进展,反倒更为混乱,就拿水,当着民众洗手说:“对这义人的血,我是无罪的,你们自己负责吧!”全体百姓回答说:“他的血归在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于是,比拉多给他们释放了巴拉巴;至于耶稣,把他鞭打了以后,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

 

 

第一处

 

画面解析

 
 
 

画中人物分成上中下三组,最上为当权者,有总督比拉多和司祭长,中间只有耶稣一个人孤独地立在那里,这在印证耶稣所说过的你们都会背叛我,都会四散逃离,在我坐监的时候没有人来探望我。此时没有人愿意和耶稣站在一起。最下面是一伙群众,他们都是可怜而无知的人,不久以前就是他们手举棕榈枝唱着“贺三纳”把耶稣迎进了耶路撒冷,今天同样是这些人高叫着要把他钉在十字架上。

 

苦路二处:背十字架上山受死

 

圣经记载:若望福音第十九章16-18节

于是比拉多把耶稣交给他们去钉死。他们就把耶稣带去了。耶稣自己背着十字架出来,到了一个名叫“髑髅”的地方,希伯来话叫“哥耳哥达”,他们就在那里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同他一起另有两个人: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边,耶稣在中间。

 

 

 

 第二处

 

画面解析

 
 
 

在诗情画意的总督府庭院里,一个硕大的十字架置于画面中心位置,有两个士兵正在帮助耶稣背上十字架开始他的苦路旅程,庭院外青山连绵影影绰绰,显示这条苦路将是一次漫长的跋涉。

 

苦路三处:第一次跌倒

 

 

圣经记载:据依撒意亚先知书第五十三章2-4节

有谁会相信我们的报道呢?上主的手臂又向谁显示了呢?他在上主前生长如嫩芽,又像出自旱地中的根苗;他没有俊美,也没有华丽,可使我们瞻仰;他没有仪容,可使我们恋慕。他受尽了侮辱,被人遗弃;他真是个苦人,熟悉病苦;他好像一个人们掩面不顾的人;他受尽了侮辱,因而我们都以他不算什么。然而他所背负的,是我们的疾苦;担负的,是我们的疼痛;我们还以为他受了惩罚,为天主所击伤,和受贬抑的人。

 

 

第三处

 

画面解析

 
 
 

压倒耶稣的不仅仅是一个十字架,还有一座山。画面的整体布局上,耶稣的正上方安排了一座山,在视觉上有种强烈的压抑感,的确,耶稣所背负的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十字架,他背负的乃是世间万物。

 

苦路四处:途中遇见圣母

 

 

圣经记载:据路加福音第二章34-35节

西默盎祝福了他们,又向他的母亲玛利亚说:“看,这孩子已被立定,为使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和复起,并成为反对的记号──至于你,要有一把利剑剌透你的心灵──为叫许多人心中的思念显露出来。”

 

 

第四处

 

画面解析

 
 
 

在苦路经里,传统上特意地安排了这一处──耶稣背负十字架上山途中遇见圣母的一幕,通过这一场景的设置,为的是要凸显人在落难之时亲情给予的一种特殊的鼓励。其实这一处并不是偶遇,毕竟在耶稣背十字架上山受死的整个途中圣母就一直陪伴在左右。以作者看来,整个十四处苦路里面最为痛苦的莫过于此处。试想一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遭受如此苦痛,若是能,相信任何一个母亲都会愿意替自己的孩子去承担一切,但此时圣母却完全无能为力,不能改变什么。这里痛苦的焦点有所转移,真正痛苦的不再仅仅是耶稣,圣母的内心更为痛苦。

 

苦路五处:西满替耶稣背负十字架

 

 

圣经记载:路加福音第二十三章 26节

他们把耶稣带走的时候,就抓住一个从田间来的基勒乃人西满,把十字架放在他肩上,叫他在耶稣后面背着。

 

 

第五处

 

画面解析

 
 
 
图片

在苦路系列画面里,始终有两个人跟随在耶稣左右,一个很明显是士兵,另一个的身份并不确定,也许是另外一个士兵,也许是这幅画中所表述的替耶稣背负十字架的西满,也或许是画者本人,要么是作为观众的你。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苦路的理解或体验都是不同的,作为与耶稣的同行者,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想这个角色常常是变换的,有时候我们扮演的是西满,真的想要替耶稣分担一点苦难,有时候恰恰相反,或许我们是一个士兵的角色,我们的悖逆和不悔改就是沉重的苦架或士兵手中的苦鞭。

 

苦路六处:落尼加为耶稣擦面

 

 

圣经记载:圣咏第六十九篇  21节

侮辱破碎了我心,使我忧伤难过;我期望有人同情,却未寻到一个,我渴盼有人安慰,也未找到一个。

 

 

第六处

 

画面解析

 
 
 
图片

依据传说,此处有圣妇落尼加为耶稣擦拭面庞,耶稣血汗交加的面容立时印在了帕巾上。这个故事在圣经中并无任何记载,但是可以想象到这个事件的合理性。耶稣头戴茨冠,背负沉重的十字架上山,脸上血汗交融的状况是肯定的。通过耶稣圣容印在汗巾上以表述耶稣苦难的圣容已深印在每个基督徒的内心一样,每个人当牢记基督为我们所受的苦难。画面中圣妇落尼加跪在地上手拿汗巾已为耶稣擦完圣容,耶稣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举手降福了落尼加。

 

苦路七处:第二次跌倒

 

 

圣经记载:依撒以亚先知书第五十三章 4-5节

然而他所背负的,是我们的疾苦;担负的,是我们的疼痛;我们还以为他受了惩罚,为天主所击伤,和受贬抑的人。可是他被刺透,是因了我们的悖逆;他被打伤,是因了我们的罪恶,因他受了惩罚,我们便得了安全;因他受了创伤,我们便得了痊愈。

 

 

第七处

 

画面解析

 
 
 

整个构图还是采用一种挤压的视觉效果手法,使上下左右的山都向中间挤压,让人感觉有种强烈的压迫感。一个紫色的十字木架压得耶稣已经跌倒在地,有个士兵正在用鞭子抽打耶稣,而另一个人正在试图帮助耶稣重新站起来。两个人,对待耶稣的两种方式,这也是再一次地挑战我们每一个人的态度。

 

苦路八处:耶稣安慰妇女

 

 

圣经记载:路加福音第二十三章27-31节

有许多人民及妇女跟随着耶稣,妇女搥胸痛哭他。耶稣转身向她们说:“耶路撒冷女子!你们不要哭我,但应哭你们自己及你们的子女,

因为日子将到,那时,人要说:那荒胎的,那没有生产过的胎,和没有哺养过的乳,是有福的。那时,人要始对高山说:倒在我们身上罢!对丘陵说:盖起我们来吧!如果对于青绿的树木,他们还这样做,对于枯槁的树木,又将怎样呢?

 

 

第八处

 

画面解析

 
 
 
图片

画面中第一次出现了一点红色的山峰,这是一种提示,这种红色提醒我们流血和死亡离耶稣越来越近。有两个妇女带着孩子跪伏在苦路上为耶稣送行,面对此情此景她们不能替耶稣做任何事,唯一能做的就是痛哭,以此来表达对耶稣的怜悯之情。但是在耶稣看来,真正需要怜悯的却是她们,因为直到现在她们还不明白苦路的意义,耶稣不是因为自己的罪行要被钉十字架上死,而是因为人类自己的罪行才导致耶稣走上了这条苦路。

 

苦路九处:第三次跌倒

 

 

圣经记载:依撒以亚先知书第五十二章14-15节

就如许多人对他不胜惊愕,因为他的容貌损伤得已不像人,他的形状已不像人子;同样众民族也都要对他不胜惊异,众君王在他面前都要闭口,因为他们看见了从未向他们讲述过的事,听见了从未听说过的事。

 

 

第九处

 

画面解析

 
 
 
图片

画面以开合式的构图将主题人物夹于其中,上面的一座山峰倾斜下压,给人以一种沉重的压力感。此处描绘耶稣已经是第三次被压倒在地,在中国文化里也有“凡事不过三”的说法,那么苦路走到此处,耶稣第三次跌倒,表明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每一次在耶稣跌倒的时候,跟随的两个人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对待祂。这也是作者一次次地邀请我们进入画面当中与这两个人的身份进行互换,以体验我们对于基督受难的感受。

 

苦路十处:士兵强剥耶稣衣服

 

圣经记载路加福音第二十三章 24-35节

耶稣说:“父啊!宽赦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他们拈阄分了他的衣服。民众站着观望。首领们嗤笑说:“别人,他救了;如果这人是天主的受傅者,被选者,就救他自己吧!

 

 

第十处

 

画面解析

 
 
 

由此处开始,画面里出现了大量的红白相间的山峰。红色是血的象征,代表炙热的爱情;白色是雪,是圣洁的标记,同时也是哀伤的流露。画面中有两个人一左一右正在强行脱去耶稣的衣服,这一举动在人性方面说是一种极大的羞辱,但是耶稣依然神态安详,没有挣扎和反抗,并且为他们的无知而祈求天父的宽恕。十字架在此处幻化成了一个十字路口,各自通向不同的方向,两个士兵(也代表我们每一个人)就处在这个十字路口,至于该往哪里走,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苦路十一处:钉于十字架上

 

 

圣经记载:若望福音第十九章 25-27节

在耶稣的十字架旁,站着他的母亲和他母亲的姊妹,还有克罗帕的妻子玛利亚和玛利亚玛达肋纳。耶稣看见母亲,又看见他所爱的门徒站在旁边,就对母亲说:“女人,看,你的儿子!然后,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就从那时起,那门徒把她接到自己家里。

 

 

第十一处

 

画面解析

 
 
 

灰暗的土地上平放着一个笨重的十字架,两个士兵正在将耶稣钉在上面。从耶稣那扭曲的身体和攥着的左手可以看出祂正遭受着巨大的疼痛,但祂的神态依然是那样的安详,没有愤怒和抱怨。地上没有绿色的青草,这是表明生命气息的终结。

 

苦路十二处:死于十字架上

 

圣经记载:路加福音第二十三章 44-49节

这时,大约已是第六时辰,遍地都昏黑了,直到第九时辰。太阳失去了光,圣所的帐幔从中间裂开,耶稣大声呼喊说:“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说完这话,便断了气。百夫长看见所发生的事,遂光荣天主说:“这人,实在是一个义人。所有同来看这景象的群众,见了这些情形,都搥着胸膛,回去了。所有与耶稣相识的人,和那些由加里肋亚随侍他的妇女们,远远地站着,观看这些事。

 

 

第十二处

 

画面解析

 
 
 

画面的视觉从微观走向宏观,天空出现了奇幻的景象。虽有太阳,却暗淡无光,红色铺满了天空和山川,纯白色的十字架上悬挂着基督的圣躯,赫然屹立于天地之间。此时此刻,耶稣的爱达到了最高峰,穹苍和大地披上了同样的色彩,真正完成了天地合一的景象。

 

十字架下的圣母陪伴着耶稣踏上苦路直到断气,一路走来,此时已经精疲力尽,面容憔悴地瘫坐在十字架下。面对爱子的死亡,母亲衰老了好多,有个妇女正在安慰着圣母。在圣母的一侧站立着耶稣所钟爱的那个门徒若望,做着祈祷的手势,抬头用复杂的神态注视着耶稣的遗体。

 

苦路十三处:圣母怀抱耶稣圣体

 

圣经记载:若望福音第十九章 33-37节

可是,及至来到耶稣跟前,看见他已经死了,就没有打断他的腿;但是,有一个士兵用枪刺透了他的肋膀,立时流出了血和水。那看见这事的人就作证,而他的见证是真实的;并且“那位”知道他所说的是真实的,为叫你们也相信。这些事发生,正应验了经上的话说:“不可将他的骨头打断。经上另有一句说:“他们要瞻望他们所剌透的。

 

 

第十三处

 

画面解析

 
 
 
图片

死亡过后的世界是宁静的,耶稣的遗体已经被卸下十字架,圣母怀抱着圣子万分悲痛。五彩斑斓的山峰采用了垂直的线条概括勾勒,与竖立的十字架融为一体,耸立在云雾之中,显得那样壮美。借着耶稣最后所说的那句话“完成了”,一个新的世界由此而创造出来。

 

苦路十四处:葬于坟墓

 

圣经记载:若望福音第十九章 38-42节

这些事以后,阿黎玛特雅人若瑟──他因怕犹太人,暗中作了耶稣的门徒──来求比拉多,为领取耶稣的遗体;比拉多允许了。于是他来把耶稣的遗体领去了。那以前夜间来见耶稣的尼苛德摩也来了,带着没药及沉香调和的香料,约有一百斤。他们取下了耶稣的遗体,照犹太人埋葬的习俗,用殓布和香料把他裹好。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在那园子里有一座新坟墓,里面还没有安葬过人。只因是犹太人的预备日,坟墓又近,就在那里安葬了耶稣。

 

 

第十四处

 

画面解析

 
 
 
图片

画中人物是圣母及耶稣的门徒。他们围守着耶稣的遗体不愿离开,上方一个环形岩壁形成了一个洞口,表明人群所处的位置是在岩洞里。好像耶稣就像是一盏明灯一样,散发出的光芒映红了整个山洞。圣经中描述葬放耶稣的这座坟墓本是为别人准备的,也就是说,耶稣交付得如此彻底,以致连自己的坟墓都没有。这也很自然地令人联想到,耶稣的诞生不也是在荒郊野外吗?祂出生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婴儿床,死的时候也没有自己的坟墓,就是这样赤身而来赤身而去。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