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礼的圣经根据

2021-04-04 09:21     阅读量:14735

洗礼的圣经根据

洗礼,一直以来是代表人完全地加入基督徒团体的仪式。新约多处提及洗礼,包括洗者若翰的洗礼,耶稣有关洗礼的话语和暗示,也有些场景是教会新成员以洗礼的仪式进入耶稣复活后的团体,还有些是关于洗礼的神学。在这一篇短文中,我们只能粗略地浏览洗礼的仪式及其神学的重要性。

洗者若翰的洗礼

在所有新约福音中,洗者若翰在开头几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若翰从旷野中呼吁人们悔改,接受洗礼。福音的作者们告诉我们,若翰享有良好声誉,普遍受到好评。马尔谷提到「耶路撒冷的群众都出来,到他那里,承认自己的罪过,在约旦河里受他的洗。」(谷1:5) 在玛窦福音中,不仅说耶路撒冷的群众,而且还是「犹太人」都来领受若翰的洗 (玛3:5-6)。路加则提及「群众」(路3:7,10)和「众百姓」(路3:21),包括税吏(路3:12)和军人(路3:14)都纷纷前来受若翰的洗。

若翰是犹太人,应该十分熟悉旧约所规定的洗礼仪式。举例来说,有为残疾人士(肋15)和祭司规定的取洁礼,是在赎罪节(Yom Kippur)前或后进行的(肋16:4,24)。然而,犹太习俗的取洁礼和若翰的洗礼有重大的不同之处。首先,犹太习俗的取洁礼是自己执行,且依照情况的需要,重复地取洁。而若翰的洗礼则是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实施,似乎只执行一次。另外一点差异处是犹太的取洁礼,其目的是涤除礼仪性的不洁,而若翰的洗礼,则是为了赦罪(谷1:4 and parr.)。此外,若翰的洗礼有末世幅度。若翰自称是默西亚的前驱,他为众人所等待的那一位准备天主的子民。在第一世纪,犹太人就开始为皈依者(归化犹太信仰)施洗。这事实有证可考,但我们不清楚这种洗礼是否早于若翰或耶稣为人施洗。

若翰给耶稣施洗

对观福音提到,耶稣受若翰的洗礼(谷1:9-11;玛3:13-17;路3:21-22)。若望福音仅是暗示这件事,但并未提及耶稣受洗的场景(若1:29-34)。耶稣受洗是启示的时刻。福音以强而有力的象征描述天主临在此事件。正如依撒意亚先知书的64:1处,先知要求天主「冲破诸天降下」,耶稣受洗时天也开了,这意味着耶稣身上有天主大能和临在的新启示。福音作者提到天主圣神以有形可见的方式在耶稣身上显现,描述「圣神有如鸽子降在他上面。」(谷1:10;玛3:16; 路3:22;若3:32),正好与依撒意亚先知书的11:2和61:1两处互相呼应。在洗礼事件中,天主发出对子的爱和喜悦的呼声。马尔谷和路加记载,天上传来的声音是针对耶稣,说:「你是我的爱子」(谷1:11;路3:22)。在玛窦中,众人都听见了这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玛3:17)。在若望中,洗者若翰作证说:「这是天主子」(若3:24)。

早期的基督徒认为耶稣纯洁无罪,但却领受若翰悔改的洗礼,这样的逻辑大有问题。因此,玛窦福音记载,若翰想要阻止耶稣这样做。他说:「我本来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却来就我吗?」(玛3:14)。耶稣回答他:「你暂且容许罢! 因为我们应当这样,以完全成义」(玛3:15)。我们要理解耶稣渴望受洗的解释之一是:虽然耶稣本身无罪,但他却愿意等同于罪人,认同天主子民,因为身为人总是尽心尽力,想要保持忠实,但又不断地重蹈覆辙,失足犯罪。

耶稣为人施洗

至于耶稣是否曾为人施洗,在新约中并不完全清楚。第四部福音的作者暗示,在耶稣受洗之后,他和若翰一起,并帮助若翰为人施洗。在若翰从伯达尼(Bethany)迁移到约旦河对岸后(若1:28;10:40),也就是河东岸邻近撒林(Salim)的艾农(Aenon)(若3:23),可能是撒玛黎雅(Samaria)境内,耶稣负责犹太地(Judea)的施洗工作(若3:22)。若翰被捕之后,耶稣又迁移到加里肋亚地区(Galilee)去(谷1:14;若4:3)。他的动机很可能是为了在那里继续若翰的工作。也正因为这样,黑落德王(Herod)以为耶稣是洗者若翰从死人中复活了(玛14:1-2)。

在若望福音中,耶稣施洗的事件有一种张力,令我们感到好奇。当若翰迁移到撒林的艾农为人施洗时,耶稣在犹太为人施洗。若翰的门徒抱怨起来,因为耶稣收的门徒比若翰收的更多(若3:26;4:1)。若翰提醒自己的门徒,他并非默西亚(Messiah),只是祂的前驱而已。若翰形容两人的关系,强调自己是伴郎的角色,而非新郎。伴郎的喜乐要因新郎获得满足。此外,他将衰弱,耶稣要增强(若3:28-30)。若望福音4:2处,圣史补充说明:「其实耶稣本人并没有施洗,而是他的门徒」。3:22和4:2两处所透露出来的冲突和张力,代表若望福音的编写者不只一个人。

除此之外,若翰的门徒仍然是存在着的 (宗18:25;19:1-7)。可能是福音最后一位编者所补增,愿意更清楚地指出,耶稣不只是若翰的徒弟,而是「要来的那一位」,他的职务与若翰不同,比较不侧重洗礼,而是侧重治愈和宣讲。在每部福音里,洗者若翰区别自己和耶稣的洗礼。在马尔谷福音和若望福音中,若翰以对比的方式,呈现他的水洗和「要来的那一位」的圣神之洗 (谷1:8;若1:33)。玛窦和路加则在圣神之后加上一个「火」字(玛3:11;路3:16)。提到了「火」,增添了一丝末世的感受,也许与上主的日子所要发生的炼净的火相呼应(匝13:9)。

耶稣的死亡是洗礼

对观福音还指出了另一个关于洗礼的重点。当耶稣第三次预言他的受难和死亡后,载伯德的儿子雅各布伯和若望要求他,在他的光荣中,他们要一个坐在他的右边,一个坐在他左边(谷10:35-36)。耶稣答复他们:「你们不知道你们所求的是什么;你们能饮我饮的爵吗?或者,你们能受我受的洗吗?」(谷10:38)「爵(cup)」是圣经经文常用的象征,指以色列民族的苦难(依51:17;耶25:15;49:12;51:7;哀4:21)。在此处,如同在革责玛尼庄园(Gethsemane),耶稣恳求天主「请给我免去这杯吧!」(谷14:36),「杯」(或爵) 指的是他自己的苦难和死亡。同样,洗礼在这里为耶稣是一个隐喻,表示他愿意纵身投入死亡 (baptizein在希腊文中意味着「跳入」「放入」以及「洗」)。

耶稣的门徒施洗

在若望福音中,耶稣的首批门徒原是若翰的门徒(若1:35-42)。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早期耶稣的门徒们以施洗做为接受新成员的管道。在玛窦福音的故事结尾处,耶稣派遣门徒们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受洗」(玛28:19)。同样,马尔谷的结尾补录,复活的基督派遣门徒往普天下去,指示「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谷16:16)。

宗徒大事录有许多新信徒领洗的故事。五旬节,在伯多禄长篇大论后,人们就感到「心中刺痛」,并询问伯多禄他们该作些什么。他对他们说:「你们悔改罢!你们每人要以耶稣基督的名字受洗」(宗2:38)。其它重要的事件还包括斐理伯(Philip)为厄提约丕雅(Ethiopian)的太监施洗(宗3:36-38);阿纳尼雅(Ananias)为扫禄施洗(宗9:18);伯多禄为科尔乃略(Cornelius)及他全家施洗(宗10:44-48);保禄为里狄雅(Lydia)及她全家施洗(宗16:14-15);保禄为斐理伯的狱警及他全家(宗16:30-34);以及克黎斯颇(Crispus)和他全家施洗(宗18:8)。关于保禄为人施洗一事,虽宗徒大事录有以上这些记载,但保禄视自己主要的使命为宣传福音(evangelizing),而不是施洗(baptizing)(格前1:17)。在格林多人前书,他提及感谢天主,因为除了为克黎斯颇,加约(Gaius),及斯特法纳(Stephanas)一家付过洗以外,他没有给任何人付洗。保禄在此的用意是在警告和反对格林多教会内的分裂,因为信友们为了施洗人的不同,而分裂成各个不同的派系(格前1:12-17)。

洗礼的神学意义

在保禄书信中,我们找到基督徒洗礼最早的神学诠释。如同若翰的洗礼,保禄也看基督徒的洗礼是涤除罪过的仪式。他说:「你们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之名,并因我们天主的圣神,已经洗净了,已经祝圣了,已经成了义人」(格前6:11)。他写信给弟铎时也提到「借着圣神所施行的重生和更新的洗礼」所具有的救恩效果 (铎3:5;弗5:26)。此外,保禄也将洗礼视为象征性的死亡。意思是,洗礼开启进入新生命的大门,他对罗马人说:「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受过洗归于基督耶稣的人,就是受洗归于他的死亡吗?我们借着洗礼已归于死亡与他同葬了,为的是基督怎样借着父的光荣,从死者中复活了,我们也怎样在新生活中渡生」(罗6:3-4)。因此,洗礼既是新人融入基督徒信友团体的入门礼,也是个人与基督结合的证明。正如保禄在迦拉达书中所写,最早的施洗意义:「因为你们凡是领了洗归于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不再分犹太人或希腊人,奴隶获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为你们众人在基督耶稣内已成了一个」(迦3:27-28)。一旦进入基督内和祂的肢体内(信友团体),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区隔无关紧要了。众人都被耶稣基督所救赎,在祂的身体内成为平等的成员。

自梵二大公会议开始,圣教会强调更新基督徒入门圣事的重要性,注重根植在洗礼中的使徒精神。圣经中的诸多见证为洗礼圣事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也督促我们继续省思它的神学意义。

(資料來源:What’s Biblical about……Baptism? 《The Bible Today》 Vol.46)

文/Barbara E. Reid, O.P.(美国天主教大学圣经博士)
译/陈静怡修女

图/鲍博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