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瑟——一个让基督成为男人的男人

2021-03-19 13:42   纳爵之盾  阅读量:8672

道成肉身,天主子降生在纳匝肋的一个寻常百姓家。耶稣、玛利亚、若瑟,普通至极,也独特至极。传统上,玛利亚在耶稣生命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路加和若望福音对此也着墨颇多。至于若瑟,几乎是隐形的存在,即使在玛窦记载的耶稣童年史中,较之于玛利亚,他更是主角,奈何圣史也未留下他的只言片语。

 

但要为耶稣溯源寻根——其在世生命的本根,若瑟是我们无法绕过的。甚至应该说,纳匝肋的木匠若瑟就是耶稣的根。他虽是养父,却是真正的父亲。福音中他未发一言,也极少抛头露面,但耶稣的身上衬映着若瑟的影子。

 

 

01

给他起名叫耶稣

 

默西亚应该生于何处?这是大黑落德曾经询问司祭长和经师的问题。得到的答复是:“在犹大的白冷,因为先知曾这样记载:‘你犹大地白冷啊!你在犹大的郡邑中,决不是最小的,因为将由你出来一位领袖,他将牧养我的百姓以色列。’”(玛2:1-6)众口一词,默西亚当出自犹大支派。

 

救恩不能凭空发生,它深植于以色列的历史。嫩芽由叶瑟的树干生发(依11:1)。只有达味的后裔才能给先知预言的默西亚一个法律上真实有效的身份,无论这位后裔何等寒微。是以我们读到:“若瑟因为是达味家族的人,也从加里肋亚纳匝肋城,上犹大名叫白冷的达味城去。”(路2:4)

 

不在繁华的耶路撒冷,而在北部加里肋亚的纳匝肋小村;不是名门望族,只是世间男子中极平凡的一位。虽属达味后裔,也只是这一知名支派的无名后人,名为若瑟,仅此而已。没有太多缘由,这是上主的选择。祂总是不走寻常路。

 

当然,默西亚降生这么重大的行动不可能由人推动。在一系列难题前,上主在梦中发言,如同雅各伯所爱的“梦之子”若瑟,如今纳匝肋的若瑟也借着梦境蒙受指引,成了救恩的一环,迎纳天主子来到祂的子民中间,成为其中一员。

 

耶稣达味苗裔的身份出于若瑟,其名字也如此。面对若瑟的困惑,天使曾对他说:“玛利亚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们的罪恶中拯救出来。”(玛1:21)若瑟如此听,也如此做了。“于是,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若1:14)

 

 

我们应该把给耶稣起名这一事件,视为若瑟在救恩工程中所扮演角色的一个缩影。在圣经语境中,起名不是无足轻重的,亚当给动物起名,显示它们在他权下;亚巴郎夫妇给依撒格起名,乃回应天主使他们老年得子的喜气;上主拒绝透露名字给梅瑟,因为后者无权、也无力承受至高者之名。名字显示存在,表达传承,尤其揭示了关系与根源。

 

若瑟给因圣神受生的孩子取名“耶稣”,这个名字就此陪伴了天主子的一生。三十年隐居纳匝肋,其后出外宣讲天国,“人都以他为若瑟的儿子”(路3:23)。人们界定耶稣的身份,便回溯到他的父亲若瑟身上。

 

耶稣曾是一个婴儿、一名儿童,与万千孩子一样,他从母腹而出,乳养怀抱他的主要是妈妈,耶稣更是一个男人,是谁影响着他身上的男性特质?从玛利亚那里获取吗?他饿了渴了受了委屈,会去找妈妈,他男儿身份的自我认同,他的职责和勇气,他男子汉气概的来源,则非父亲若瑟莫属。世上的男孩若要成长为真正的男人,父亲的陪伴和影响是关键,不能假手他人。

 

确认这一点,无需太多佐证,只需直觉。男孩子都喜欢骑在父亲的脖子上,他们需要感受力量和承担;他们享受父亲粗壮的胳膊将他们高高举起,并从那里学习守护和坚强,这些是他们难以从妈妈那里经验到的。福音书中的耶稣刚毅而男人,仁慈而不流于怯弱,皆是自幼蒙受若瑟陶染所致。

 

耶稣屡次予人慰藉:“不要害怕”。祂希望民众不要怕只能杀害肉身的势力(参路12:4),安慰受风浪颠簸的门徒不要害怕(参谷6:50),鼓励会堂长雅依洛不要怕只管信(参谷5:36),给去坟墓的失魂妇女们打气,叫她们不要怕(参玛28:10)。这或许缘于他自己曾无数次听到玛利亚和若瑟对他说:“孩子,不要害怕!摔倒了,不要怕;黑夜里,不要怕;失败了,不要怕……孩子,起来,加油,我们与你在一起……不要怕,你长大了也要去消除人们的害怕”。

 

为蜕变为一个男人,三十年的时光刚刚好。若瑟三十年的朝夕陪伴,造就了耶稣的自立与成熟。

 

02

这不是那木匠的儿子吗

 

天主子没有特例,生于普通人家,就需面对普通人家都有的挑战。取得一技之长,好为生活奔波,是最根本的要件。那个时代,儿子随父,天经地义。因而,木匠的儿子也成了木匠。当耶稣出外宣讲,携声名和大能回到本家时,纳匝肋的乡民既感惊讶,又觉不平:“这人不是那木匠的儿子吗?”(玛13:55)“这人不就是那个木匠吗?”(谷6:3)

 

犹太传统,男子满十三岁就算成年。那么,耶稣也约莫在那个年龄开始学习成为木匠,也就是路加笔下十二岁的耶稣遗失在耶路撒冷圣殿被带回家乡不久之后。不过耶稣并非这个行当的新手,他可是从小在若瑟身边且玩耍且模仿呢。

 

 

学者们都同意,“工匠”比“木匠”更能展示若瑟父子所做的工作。它既可以与木头有关,诸如门窗梁楣、家具桌椅、犁辕桶铲;也可以是泥工瓦匠,建造房屋或较大建筑工地的小工。作为当时社会的底层人士,这对父子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劳作,借以养家糊口。

 

福音之外,考古之中,距离纳匝肋仅一小时脚程的赛佛里斯(Sepphoris)极有可能是若瑟和耶稣常去寻找工作之处。那里从公元前4年开始就是黑落德家族统治加里肋亚地区的首府,也是该地区最大的城市,工作机会远比纳匝肋一隅充裕。

 

这对父子会不会起早贪黑,有时劳有所得,有时又毫无所获呢?他们会是匠人中手艺高超且忠于所托的组合吗?他们会遇到善良而阔绰的雇主,还是克扣劳工工钱的不良老板呢?不难想象,都极有可能。而这些经验汇成了后来耶稣宣讲福音的素材。

 

“你们中间谁愿意建造一座塔,而不先坐下筹算费用,是否有力完成呢?免得他奠基以后,竟不能完工,所有看见的人都要讥诮他,说:这个人开始建造,而不能完工。”(路14:28-30)有些工作是若瑟和耶稣敢于接下的,有些则超出了他们能力,也许他们只能婉拒,他们知道自己的本领,也明白自己的限度。耶稣也将这份智慧融进了做他门徒的资质之中。

 

也许某个日子里,父子俩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齐聚在劳工市场,等待雇主们的出现。从早上六点的满心期待,到上午九点看着大部分同行都被雇去,再到中午时分依旧等待;且舍不得买少许餐点,总不能尚未赚钱就花钱。到了要收工的最后时辰,消磨掉最后一丝机会;又或者,雇主神奇地出现:“为什么你们站在这里整天闲着?他们对他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现实比故事更真实、也更残酷。比喻不是耶稣的编纂,那是他自己的经历。他体会过找不到工作的绝望感,也亲历过过山车式的反转。某位好心的雇主,或许给过他们父子全天的工钱,尽管他们只工作了最后一小时。(参玛20:1-16)

 

“或者哪个妇女,有十个'达玛',若遗失了一个'达玛',而不点上灯,打扫房屋,细心寻找,直到找着呢?”(路15:8)哪位妇女?是耶稣亲眼见到自己的母亲,遗失了一个小钱,而细心寻找吗?这不是我们共通的经验吗?若瑟带着耶稣出外劳苦,所得报酬常常并不丰裕,玛利亚自然懂得个中滋味。

 

又如果有某位大雇主,将一项工程交给了若瑟父子,他们会定期出色地完成吗?他们像是领了五个塔冷通的,或是两个的呢?但终究不会是那领了一个又埋在地下的懒惰仆人。(参玛25:14-30)当年天使在梦中把玛利亚和耶稣托付于若瑟时,他就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教会对此有着准确的直觉,称若瑟是“善良而忠信的仆人”。

 

耶稣并非凭空长大,或天生的木匠,他是若瑟手把手教出来的。木匠若瑟不负使命,真正的父亲养育了真正的儿子,他们皆靠着技艺和辛劳生存于人世间。这种平凡到卑微的生活,催生了一位效法者和圣者:嘉禄富高。耶稣无言的隐居生活吸引了这位曾经的浪子:“我非常渴望度这种生活……就是当我走在纳匝肋的小巷里,所依稀看到并臆测着我们的主、这贫穷的工人,拖着衪的脚步,消失在凌辱和晦暗处。”

 

的确,天主子“在各方面与我们相似”。(希4:15)

 

03

不愿公开羞辱她

 

人们的气质和品行可以深深地影响他人,其中父母对子女的熏染最为直接。深水静流。

 

“玛利亚许配于若瑟后,在同居前,她因圣神有孕的事已显示出来。她的丈夫若瑟,因是义人,不愿公开羞辱她,有意暗暗地休退她。”(玛1:18-19)未婚妻已有身孕,孩子不是自己的,天主没有干预之前,若瑟只能想到孩子是别人的。在迎娶和告发之外,他选择了“义人”才会有的决定:暗暗休退。

 

何为“义人”?谨守法律精神的人,仁慈待人的人,勇于承担的人,仰望上主的人。若瑟无意裁判别人的道德,也不自诩比他人更义;他不愿公开别人的难堪,尽力保护他人的声誉;他尽力给自己的疑惑和上主的神秘作为留有空间。

 

天使在梦中的显现无疑确认和强化了若瑟的“义”。这样,因圣神有孕的玛利亚才能名正言顺地生下拯救自己民族于罪恶中的厄玛奴耳。如果“绅士”一词可以提早出现在那个时代,若瑟即是十足的绅士。犹如圣纽曼枢机(Cardinal Newman)对“绅士”的定义:绅士从不会使他人受苦;他们谨言慎行,除非不得已,否则从不谈自己,不反击式地为自己辩护,对毁谤或八卦毫无兴趣;他们不轻易地判断干扰自己者的动机,却从正面的角度解释事故……

 

若瑟是心怀慈悲、信赖上主的义人,玛利亚也是,他们以此陶冶小耶稣。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从耶稣处事待人的态度,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天主的风格,亦可领略若瑟的风度。

 

 

耶稣在圣殿里教导人时,经师和法利塞人带来一个犯奸淫时被捉住的妇人,试探耶稣的态度,好能控告他。耶稣没有照搬梅瑟的法律拿起石头砸,也没有说妇女所犯之罪无关紧要,他有更“义”的选项:谁曾无罪,方可投石。(参若8:1-11)他没有违反法律,也没有纵容罪过,他明白女人既是棋子,也是受害者。与父亲若瑟一样,他尊重法律,又极力不使他人受苦,也彰明了天主的心意。

 

与耶稣在息哈尔井边相遇的女人也经验了耶稣所带来的天主的义德。耶稣没有直接责备她,只是明言她极欲遮掩的事实:她有过六个男人,且都不是她的丈夫。耶稣以“绅士”的、“义”的眼光看她,而非道德的判官。正是这份天主的智慧和“若瑟式”的情怀,换来了撒玛黎雅女人的皈依。(参若4:1-42)为他人着想的绅士,总能给别人开辟新的可能。

 

男人对待女性的态度,显示出其男性的品质。天主教传统相信,若瑟“没有认识玛利亚”(玛1:25),不只是在生育耶稣一事上,而是一个终身的状态----他是玛利亚的净配。这份福音的直觉相当可信。若瑟是一位忠实可靠的义人,玛利亚和耶稣被托付于他,并非天主的随机挑选。

 

随着年龄渐长,耶稣对于父母的这种“夫妻”状态,定是越来越了解。天主子的人性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日久天长的家庭生活中,耶稣愈加感受得到若瑟对待玛利亚的独特情愫。而这也默默、深深地塑造了耶稣的品性。除了信德,玛利亚会对耶稣讲起若瑟的绅士气度吗?或者若瑟会跟耶稣分享往日的抉择吗?对此,福音保持了足够的开放空间,但我们相信孩子秉承了父母的性情。

 

由若瑟遗存到耶稣身上的“绅士”风度,从常与耶稣来往的女性朋友身上也可见端倪。玛尔大与玛利亚姐妹都爱耶稣,耶稣也爱她们,极其平衡,是自然流露的爱,家庭式的爱,“绅士”之爱。那些跟随耶稣、资助他的妇女们(参路8:1-3),与耶稣的友情也保持到了最后,至于情感丰沛的玛达肋纳,她想“拉住耶稣不放”(若20:17),而耶稣也将她的人性之爱提升为使命式的福音之爱。

 

当然,我们没有证据强说耶稣的这一切都得自于若瑟;但反过来,若说若瑟的义德和人格对耶稣无丝毫影响,这岂不是更站不住脚吗?

 

04

带着孩子和他的母亲

 

接受天主的托付,护守玛利亚和耶稣,是若瑟使命的全部。一个人能接受并满全自己的人生使命,便是圣者、完人。福音书没有记载若瑟何时离世,从耶稣开始宣讲天国后养父再也没有露面,或可推测彼时他已不在了。若是如此,则若瑟确实完成了自己的职责:教养、陪伴耶稣认识并履行自己的人生使命。

 

若瑟是个思虑周详的人,也是个行动迅捷的人。当他犹疑不定时,不贸然行事;而当他确定真相后,便兢兢业业。《玛窦福音》童年史中,几个动作反复在若瑟身上展现:“他正思虑,梦中得了指示;他醒来,就照天使说的办了;他就起来,带着婴孩和他的母亲”。

 

迎娶因圣神受孕的玛利亚,带着他们逃避黑落德的追杀,返回以色列并选择定居纳匝肋,这一系列的使命都落在了若瑟的肩上。他的任务就是保护母子二人,免于饥荒或伤害,一如世间一总的丈夫和父亲。即使将近成年的耶稣遗失在圣殿里,若瑟和玛利亚也要一直痛苦地寻找。(参路2:41-52)耶稣自幼见证着自己父亲的恪尽职守,寻觅所失,护卫所爱,也自然地将此活现在自己的救恩使命中。

 

多年后,耶稣在家乡会堂,借用先知的话宣告了自己的使命:“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因为他给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贫穷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路4:18-19)民众震惊之余,彼此嘲讽道:“这不是若瑟的儿子吗?”他们还是肤浅地看若瑟,看耶稣,看这一家人,未能识得其中奥妙。难怪耶稣也因他们的无信心倍感诧异。(参谷6:1-6)即便如此,耶稣丝毫不气馁。他从若瑟那里懂得了不求理解,坚守到底,直到“完成了”(若19:30)。

 

耶稣身负使命,为把天国带给人民,寻找迷失者,包扎受伤者,照亮坐在死影中的人。纵然有魔鬼的试探,有反对的记号,甚至有门徒的背离,他仍然渴求履行天父的旨意,哪怕面临穷途末路、万丈深渊,仍然义无反顾。为启示天主的拯救,不惧树敌,因为祂坚信,一切都在天父的手里。仿佛幼年时,纵使生活艰辛,只要父亲若瑟在,就无所畏惧。

 

 

天主选择了一对平凡的夫妇生养自己的圣子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记号:祂眷顾卑微的人。耶稣深谙这一福音,祂也格外亲近微贱贫乏的人,没有哪个同时代的人如祂一样,翻转了那个社会的价值等级。“贫穷的、哀恸的、饥渴的、被害的……人是有福的”,耶稣的真福挑战着世界的贵贱之别。

 

耶稣生过病吗?若答案是肯定的,玛利亚和若瑟的担心可想而知。又当他的双亲抱恙时,耶稣又会何其细心照料呢?又当耶稣握着伯多禄岳母热症中的手时,耶稣照顾若瑟和玛利亚的画面会否闪过呢?无怪乎“凡有病灾的人都向他涌来,要触摸他”。(谷3:10)祂与那些被人嗤之以鼻的人同桌共餐,以至于被称为“税吏和罪人的朋友”(玛11:19)。祂没有被同化,不,祂要同化他们,同化那个离天父心怀尚远的世界。祂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来召叫义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路5:31-32)

 

若瑟为耶稣撑起过一片天,耶稣也为边缘人展开一方天地:天主的国。耶稣有被父母呵护和寻觅的经验,祂也如此展现天国的慈恩:“匝凯,你快下来!因为我今天必须住在你家中。”别人避之不及的瘟神,耶稣却投宿其家,只因为“人子来,是为寻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参路19:1-10)若缺少不懈寻找的心,救恩就不会临到这位被遗忘了的亚巴郎之子的家中,若不是若瑟给过耶稣一个真正的家,耶稣接纳被弃者回到天父之家就如无根之木。天主就是这样借着义人若瑟为救恩做了预备。

 

身为守护者、追寻者,耶稣知晓为父者的心:“使这些小子中的一个丧亡,决不是你们在天之父的意愿。”(玛18:14)

 

05

属他们管辖

 

关于天主子出生后到三十岁之间的时光,福音书一语带过:“他就同他们下去,来到纳匝肋,属他们管辖。他的母亲把这一切默存在心中。耶稣在智慧和身量上,并在天主和人前的恩爱上,渐渐地增长。”(路2:51-52)其中的留白,激发着无数的想象。

 

若瑟和玛利亚“管辖”天主赐予他们的孩童,不存在主仆式的压制,却是各按身份,互听互从,形成一家。“因为,上主愿父亲受儿女的尊敬,且确定了母亲对子女的权利……敬畏上主的人,必孝敬父母;奉事生他的父母,犹如奉事主人。”(德3:3,8)

 

如万千孩童的成长模式,天父之子也遵从这一法则:听从父母之命,潜移默化受其影响,润物无声地成熟;而父母则随时扶持,见证着子女的蜕变,体悟生命之奥秘,自己也同时老去。

 

一句“渐渐”,便已卅载。犹太传统中,母亲哺养,父亲教育,尤其宗教教育更是父亲的要务。若瑟需要口传亲授祖先的信仰,教导孩子以色列的历史,以及天主的造化和拯救;每个安息日他要带着孩童上会堂,与其他乡里一起聆听上主的话,偶尔还会听到经师或法利塞人的训诲。孩童耶稣,无数次地喊若瑟为“阿爸”,后者也应和着,尽显慈父之爱。这份日常的“阿爸”经验和信仰熏陶,萌发并奠基了圣子另一层面的“天父意识”。

 

福音多次记载拂晓之时,耶稣去往无人之处,与天父对谈,呼求“阿爸”,向祂祈祷。尤其在受难前夕的山园,面对最痛苦的抉择,唯有与“阿爸”的关系支撑着他;“阿爸!父啊!一切为你都可能:请给我免去这杯吧!但是,不要照我所愿意的,而要照你所愿意的。”(谷14:36)最终的服从父旨与他无数个日夜对若瑟的顺命相得益彰。后来保禄劝勉初期的信友要效法基督:“怀有基督耶稣所怀有的心情:他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贬抑自己,听命至死。”(参斐2:5-11)

 

由若瑟而来的“阿爸”经验,也显示在耶稣的天国比喻中,那则“浪子回头”的故事,更应称为“慈父的比喻”(参路15:11-32)。假使耶稣在若瑟身上经验到的“阿爸”关系是消极负面的,就很难描绘出那一系列“动了怜悯的心,跑上前去,扑到他的脖子上,热情地亲吻他”的疼爱之举,也不可能有“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的宠爱宣告。基于此,耶稣亲自教授宗徒如何祈祷,把“阿爸”的经验分享给了他们:“你们祈祷时要说:父啊!愿你的名被尊为圣……”(路11:1-4)。也启示门徒,天父喜爱把天国的奥秘启示给受教和谦卑如孩童般的人(参路10:21)。

 

耶稣信赖若瑟,若瑟也信任耶稣,以他为荣。这里少有田园式的闲趣,更多的是预备耶稣觉察且承担人生使命的重任。一个少年若不被信任和激励,便纵有救世之怀,也会被褫夺到胸无大志。在纳匝肋,三十年时光蕴积出一种氛围,若瑟因爱子耶稣而喜悦,耶稣也因慈父若瑟而自信、坚毅。待到时期届满,诸事齐备,耶稣来到约旦河边,接受若翰之洗;那一刻,他清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将义无反顾。那一刻,养父若瑟或已不在,而他的天父借隆重的确认为他加冕:“你是我的爱子,我因你而喜悦”(谷1:11);那一刻,他对自我天主子身份的意识已臻成熟。自那一刻起,若瑟隐去,顺理成章。

 

自亚巴郎开始,到达味的荣裔若瑟,救恩历史上的上主之仆们皆是谦逊、忠信之人,他们的特质并不在于完美无瑕,乃在于他们活出了天主计划中的样子,完成了上主的托付。若瑟便是这一忠仆行列的高峰,唯有他亲手将天主子带到人类面前,祂是我们救恩与“信德的创始者和完成者”(希12:2)。

 

 

结  语

 
 

 

道成肉身,所言不虚。纳匝肋的韶华,圣言逐渐成长而强壮,侍立父亲左右,伴同耶稣前行的,不仅是若瑟有力的臂膀和他造就的和暖家园,更是从以色列历史中沉淀凝集出的智慧和信仰。无花果树下的纳塔乃耳代表着尘世所有不屑的讥问:“从纳匝肋还能出什么好事吗?”上主却邀请世界:“你来看一看吧!”在籍籍无名的纳匝肋,攸关人类命运的大事悄然发生着:天已开,地正醒,天使们正在天梯间上去下来。(参若1:45-51)

 

一如玛利亚,若瑟向天主回答了“是”,但福音书对鞠养耶稣的他惜墨如金,而这刚好相合了他的肖像:不辞劳怨,忠义沉勇;不慕虚名,自我消隐。他做了所托之事,且尽善尽美,但他还是会说:“我是无用的仆人,我不过做了我应做的事。”(参路17:10)这是耶稣所称道的上主追随者的特性,他们相信,与侍奉天主相比,自己的成就无所夸耀。

 

耶稣来了,若瑟就从福音书隐匿了。但他真的消失了吗?或许耶稣自己就是答案。

 

“他的父亲虽然死了,却像没有死一样,因为他留下了一个相似自己的人。”(德30:4)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