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人的圣诞节和玛利亚的圣诞节

2021-01-02 08:32   纳爵之盾  阅读量:8860

 

庆节的来源和意义

 

在今天的天主之母节(Solemnity of Mary, Mother of God)上,有四个方面的信仰内容值得我们反省和庆祝(以下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天主之母节」词条,亦参阅Bernhard Rass, SVD所著《教会礼仪年度》):

 

1) 玛利亚为天主之母的崇高母性;

2) 立耶稣圣名,同时纪念耶稣八天后受割损礼;

3) 世界和平日的讯息;

4) 新年的庆祝。

 

这庆节的形成和发展演变如下:

 

(一)源始:

从异教的「过年」狂欢强扭为悔改之日

 

从公元46年开始,罗马的新年从3月1日改成1月1日,这天与杰纳斯(Janus, 围绕土星的卫星,是罗马的两面神)神有关,异教徒也在当天狂欢作乐。而教会早已有相应的弥撒以及斋戒等补赎方式,为恭敬天主,并远避偶像。公元431年,厄弗所大公会议宣布「天主之母」的信理。在第7世纪的礼仪书中指明1月1日(亦是圣诞节后第八天)纪念「天主之母」。 

 

圣诞节八日庆期第八日正遇到一月一日公历新年。古代罗马历并非以一月一日为一年的首日,而是以三月一日为首日,直到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才定一月一日为一年之首。一月之拉丁原文为Januarius,源自Janus,意思是两面神或守门神,因此一月原是两面神的月。整个罗马帝国在这一年之初,大事庆祝,饮酒作乐、歌舞欢闹,并掺有很多迷信活动。各地教会为使信友免受此种外教邪俗的影响,定悔罪、补赎的礼仪,劝告信友要守斋克己。圣奥斯定在一篇讲道词中曾对教友们说:「让他们送新年礼物吧,你们要施舍;让他们喧嚷歌唱吧,你们要打开心灵,接受天主圣言;让他们跑到剧场去吧,你们要到教堂去;让他们喝醉酒吧,你们要禁食」(《圣奥斯定讲道集》198)。直到中世纪晚期,在John Tauler留给我们的讲道中,仍然还有这种「悔改和节制」的氛围,不过已经有了「除旧更新」的「过年」的味道。

 

(二)演变:由悔改的氛围本地化为「圣母的庆节」:

忏悔→圣母诞辰→耶稣受割损及立名→天主之母

 

罗马教会把这一天定为圣母的庆节,以抵抗当时教外的习俗。约在第七世纪初,圣诞节之后的第八日,对新年的庆祝逐渐隆重,不再是以往清一色悔罪的味道。圣额我略圣事礼书指示今天的礼仪特别纪念童贞圣母玛利亚为天主之母。按神学家们总结,有如下三个理由:

 

1)在圣诞节后第八天献给圣母一个庆节的荣冠是理所当然的。教会这样做,是愿意把人类历史交托给新的厄娃、众生之母玛利亚,也愿意把圣诞节的第一桂冠送给孕育天主子的母亲玛利亚 。

 

2)第二个原因是:教宗举行本日礼仪的教堂是在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这个教堂来自于罗马的万神庙,是教宗波尼法爵四世于609年从拜占庭皇帝福卡手中受赠,并奉献给童贞玛利亚和诸殉道者。所以在今天的礼仪中自然加入了对玛利亚的敬礼成份。

 

3)第三个原因是:罗马教会曾有「圣母诞辰」的庆节,但不是现在的9月8日,而是在1月1日,可能是在431年「天主之母」的信理颁布后订立。

 

在七世纪时,罗马教会只从东方教会接纳了三个玛利亚的庆节:即圣母领报(3月25日)、圣母升天(8月15日)和圣母诞辰(9月8日)。约在第十三世纪时,受到西班牙和高卢教会的影响,罗马教会将此日改为纪念主受割礼的事迹(参阅路二21)。1570年的《罗马礼仪经书》中,一月一日是以「主受割损及诞生八日庆节(In circumcision Domini et Octava Nativitatis)」的名称庆祝的,并没有提到玛利亚的节日。

 

1931年,教宗比约十一世在纪念第一次厄弗所大公会议举行1500年之际(431-1931年),把元旦这一天定为天主之母节。1969年礼仪年历革新,教会正式将一月一日恢复到罗马教会原定的庆节:「一月一日、圣诞节第八日是玛利亚天主之母节,它也追念耶稣圣名」(《礼仪年历一般准则》,35f)。虽然如此,教会还是把「耶稣受割损」(1月1日)和「耶稣立名」(1月1日和8日之间的主日,或1月2日)两个庆节取消了。

 

对于此项改革,教会官方的注释说:「从很古老的时代,荣福童贞已被尊以天主之母的荣衔。所有教会在其每月感恩经中特别每年举行圣诞节庆典时,都以此荣衔纪念她。一些第八世纪的罗马礼书手抄本将一月一日的日课称为『圣玛利亚的诞辰』,在此日课中有许多祷词、对经、对答咏都是尊敬玛利亚为天主之母的。拜占廷礼及叙利亚礼是在十二月二十六日纪念玛利亚为天主之母,科普特礼则在一月十六日」。所以天主之母节是东西方各教会中一个古老而普遍的庆节,新订礼仪年历把节日重定于一月一日,也符合罗马教会的传统。

 

教会曾决定也将「耶稣圣名节」合并在「天主之母节」内,不再是独立庆节,但纪念耶稣圣名原在旧历中一月二日庆祝。此庆节源自第十五世纪时由圣若望(John of Capistrano)及圣伯尔纳定(Bernardino of Siena)所推动的耶稣圣名敬礼。教宗依诺森十三世于1721年指定主显节后第二主日庆祝此节日;教宗比约十世于1913年又将此庆节改在1月1日至8日之间的主日,如遇不到主日,则在1月2日。新订礼仪年历中已无独立的耶稣圣名节,弥撒经书中仍保留一式特别敬礼耶稣圣名弥撒,可照任选弥撒礼规举行。此庆节的删除是根据《礼仪宪章》所制订的原则:「特别敬礼性的庆节(devotional feast)之数目应予以减少」。此庆节,一如上述,源自私人对耶稣圣名的热心敬礼。但《Ordo, 2009-2010》及《罗马弥撒经书》(2008年)中加入了「补编」的内容,其中1月3日为耶稣圣名节,9月12日为玛利亚圣名节。教会这样做的目的是也是为寻回「主的庆节」中对耶稣圣名力量的奥迹反省。但今天的神学家们更愿意像主显节一样,把天主之母、耶稣割损、耶稣圣名的奥迹综合在新年的庆节上,作为圣诞节的一个「冠冕」。

 

 

(三)仪:仍可体现这庆节的四个信仰成份:

天主之母、割损与立名、新年、和平

 

本日的弥撒经文仍带有圣诞节的特色:「今天光明将照耀在我们身上,因为上主已为我们诞生了」(进堂咏,依九1)。但同时也强调玛利亚为天主之母的职务在救恩史中的重要性:藉玛利亚的孕育耶稣,人类得到永远的救恩(集祷经);玛利亚答应做天主之母,是我们得救的开端(献礼经); 玛利亚不仅是基督之母,也是教会的慈母(领圣体后经)。

 

弥撒的三篇读经三年均相同。读经一(户六22-27)的选择与耶稣圣名有关:天主之名是祝福的根源——「他们要奉我的名祝福以色列子民,我必降福他们」。读经二(迦四4-7)特别让我们关注天主救人计划的实现:派遣祂的圣子降来,是透过人的方式「生于女人」,一位人世间的母亲。福音(路二16-21)叙述了「牧羊人的圣诞节」——耶稣诞生后,天使显现,牧羊人前来朝拜,而圣母把一切「事」默存心中,反复思想。福音最后一段也提到耶稣诞生后第八天接受割礼和起名。因此,读经一与福音均与耶稣圣名有关。名字通常代表本人,犹太人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名号和天主的名号,对天主的名字毕恭毕敬。历代教会礼仪中,行圣事、祝福等都是「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念到「耶稣」圣名时,通常也俯首表示尊敬。在新订拉丁文弥撒经书中任选弥撒部分编有一「新年开始弥撒经文」,但现行礼规禁止在「节日」举行任何任选弥撒,因而一月一日只可举行「天主之母节弥撒」。在当今这个大多数国家均给予新年以特别意义的时代,本日礼仪中也有所表示,以透过礼仪帮助教友以信德面对此多变的世代。如从1968年元旦开始,教宗保禄六世开启了「世界和平日」,并形成惯例以文告的形式诏告天下人在新年伊始,把耶稣的圣诞灵修化为「和平的圣诞」,把人类的未来托付给耶稣圣名,把人类的和平托付给仁慈的天主之母,把新年的更新结合于耶稣的割损,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

 

(四)

玛利亚为天主之母的神学条件和意义

 

根据《天主教教理》和《教会宪章》,玛利亚为天主之母的神学条件是:

 

1)启示的条件:在福音中被称为「耶稣的母亲」(若二1;十九25;玛十三55);「吾主的母亲」(路一43)和「我的母亲」(八21)。(CCC 495)

 

2)教会认为玛利亚确实是天主之母(Theotokos):从很古老的时代,荣福童贞已被尊以「天主之母」的荣衔。厄弗所大公会议于431年宣认,玛利亚由于怀孕了成为人的天主子,确实成了天主的母亲。(CCC 495; LG 66; CCC 466)

 

3)「说她是天主之母,……当然不是说圣言的性体或其天主性,是出于圣童贞;而是说,那个由她所生的具有理性灵魂的圣肉身,已与天主圣言合成一位,故圣言按肉身而言,可说是受生的那一位」。(DS 251, CCC 466, 玛一20)

 

4)玛利亚为天主之母的信理,是从「耶稣是真天主、真人」之信条的产生而衍生出的,并从属于后者。(CCC 464-467)

 

5)梵二对圣母在救恩史中的角色讨论指定的范围是:荣福童贞在圣言成人和神妙身体的奥迹里所担任的角色,以及获得救赎的人类对天主之母、基督之母和人类之母所应尽的义务。(LG54)

 

6)在恩宠的秩序中圣母这样做母亲:「连同天主圣言降生成人,童贞圣母自无始之始便被预定为天主的母亲;由于天主上智的措施,童贞圣母在人间做了救主的母亲、他的杰出伴侣,及上主的谦逊婢女。她怀孕、生产、养育了基督;她在圣殿里将基督奉献给圣父;与死于十字架的基督共受痛苦;以服从、信德、希望和炽热的爱情和救主超绝地合作,为重建人灵的超性生命。因此,在圣宠的境界内,圣母是我们的母亲」。(LG 61)

 

7)玛利亚为天主之母,是我们敬礼圣童贞的本质和基础(LG 66):天主之母节是庆祝童贞圣母神圣母性的庆典——正如圣盎博罗削所言:「就肉身而言,基督之母只有一位,就信德而言,基督是所有人的果实」,因此,圣母是天主之母,也是所有基督徒之母。而就信德而言,我们和玛利亚又将同是「天父的儿女,圣神的净配和天主子的母亲」。

 

8)根据圣多玛斯的理解,“天主之母”是一个「表达其尊贵的称号」而已,她的高贵和美善不能超过天主,因为「基督的人性由于与天主合而为一,受造之真福由于享见天主,以及真福童贞玛利亚由于是天主之母,他们都从无限之善——即从天主那里,获有某种无限高贵」。

 

 

读经分享

 

读经一

 
 

我必降福皈依我的人

户六22-27

 

上主训示梅瑟说:「你告诉亚郎和他的儿子说,你们应这样祝福以色列子民说:『愿上主祝福你,保护你;愿上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上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这样,他们将以色列子民归我名下,我必祝福他们」。

 

这是旧约中著名的一首祝福词,犹太礼仪和基督宗教的礼仪中都将这一祝福词用在隆重礼仪的结束部分,作为司祭举祭后的祝福,宣告上主对新旧选民全然无私的大爱。而且,这段圣经在户籍纪中位于前半部分(一1~十10)的中间结语部分。当天主吩咐梅瑟这一祝福词的格式之时,正是以色列人出离埃及在西乃旷野露营一年后,即将起程前往福地之际。因此,这首祝福词也是一首为「起程的祝福」,是一个为新征程的祝愿。其核心部分24-26节,在希伯来原文中,每一行都比前一行长:第一行三个字,第二行五个字,第三行七个字。总共有十五个字:按犹太经师们的解释,其中三个字是天主的名字,即天主的三种称呼:Elohim, YHWH, Adonai;此外是十二个字,也许是一个字代表一个支派。 其实在思高圣经的译文中,这三句话中有三个「上主」,三个「你」,三个「愿」以及六个「祝福」内容,「平安」是祝福的最高点。

 

愿上主祝福你,保护你;

愿上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

愿上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

 

有的圣经学者这样解释:「这是三位一体天主的祝福」──第24节似乎是指天主圣父的祝福,第25节是指天主圣子的祝福,而第26节则是指天主圣神的祝福,所以这三重祝福是浩大而绵延的。六项祝祷的内容也是祝福的性质:

 

1) 亲密的——「祝福你」,这赐福是极其个人化的,表示上主极关切我们每一个人的需要。

 

2) 呵护的——「保护你」,保守我们脱离罪,脱离邪恶者(参阅若十七12、15;咏一二一4-5),并保持圣洁。

 

3) 光照的——「慈颜光照你」,天主的面容是荣耀的,我们从主耶稣身上看见这荣耀的光辉(参阅路九28-32)。今天,天主仍然藉基督荣耀的光照耀我们(参阅格后四4)。

 

4) 恩宠的——「仁慈待你」,天主在基督里赐给我们各样丰富的恩宠;基督自己就是天主的恩宠。

 

5) 同在的——「转面垂顾你」,这里说天主「转面」是拟人法的描写,乃表示天主愿与我们同在,祂看顾和祝福我们。

 

6) 平安的——「赐你平安」,是一种超乎一切感觉的平安(参阅若十四27)。

 

从六22-27在户籍纪中的位置,也可以看出其神学意义来。这段圣经的前段六1-21记载的是关于献身者(nazirites)的规定——专论在天主面前的男女奉献者,他们要守纳齐尔愿。这段圣经的下文则是记载以色列各支派在天主临在的、并一直在人民中间的会幕中要进行的奉献(七1-88)。前段强调人的祝圣,后段强调会幕的祝圣,前面是指涉在会幕中的人,后面指向在会幕中的天主。这样,22-27节的祝福也就成了天主与人类之间的盟约祝词。这一祝词常用在以色列人在隆重礼仪结束之时(参阅肋九22; 申廿一5;编下卅27;咏六十七1;一二一7-8)。基督徒对这三句祝词的信仰态度是:俯首或下跪,并高声回答「啊们」,因为我们对天主的「降福」(eu-logia/希伯来文是barak),最相宜的回应方式就是「下跪」(barak,希伯来文中,膝盖berek对应的动词形式就是barak),将人类力量的象征「膝盖」触地,是表示承认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天主接受的。而《天主教教理》也从「降福」来讨论基督徒礼仪的根源和终向「天父」(CCC 1078-1083)。关于这段祝福经文在犹太礼仪中的应用,圣经中亦有其依据:「民众向至高的上主谢罪,在仁慈者面前祈祷,直到奉事上主的礼仪完毕,直到他们完成自己的任务为止。以后,他便下来,向以色列子民全体会众举手,并亲口将上主的祝福赐给他们,且因上主的名号而自豪;为领受至高者的祝福,百姓又俯伏在地,再举行祈祷」(德五21-23)。根据NJBC的解释,这段以诗风表达的祝福词源自充军前,但是用上主的名祝圣和祝福团体并将此权保留给亚郎的子孙,则是在充军后的事(参撒下六18;列上八14;申十8;廿一5)。(NJBC, 1990, p. 83.)

 

教会在今天的礼仪中选读这个降福词,就是要提醒我们「玛利亚为天主之母」是天主对人类最大的祝福。正如圣经中所记载的:「万福,充满恩宠者」(路一28);「你在女人中是蒙祝福的」(一42);「今后万代的人都要称我有福」(一48);「那听了天主的话而遵行的人是有福的」(十一28)——玛利亚因其为天主之母,她成了在新约中如亚巴郎一样的「福源」。在今天,天父也向玛利亚和所有承行天主旨意的人说:「我要降福你,使你成名」(创十二2),因为我们蒙召是为继承「祝福」(伯前三9)。

 

天主祝福的方式是以祂的名号。在以色列人的信仰中,名字是一个人位格的象征,天主的名号就是天主本身。当天主以自己名号祝福和立约时,就是天主主动把自己给予人,通传给人。祝福是启示,也是立约。而对于所有的「雅威」信从者,祈祷就是进入天主的祝福之中:即对天父无条件赐予我们的属神的福泽做出信德与爱的回应。因此,所有雅威信仰中的灵修大师都宣认:主啊!你的名字就是祈祷——我们的天父!玛利亚为天主之母的名号,是天主对玛利亚最大的祝福;同样,这名号也成为基督徒的祈祷:「万福,玛利亚」和「天主圣母玛利亚」。

 

 

天主祝福的最高点是: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和平)。耶稣的真福告诉我们:和平既是默西亚的礼物,也是人类努力的成果(Jesus' beatitude tells us that peace is both a Messianic gift and the fruit of human effort.),这是第46届世界和平日的主题(Pope Benedict XVI's Urbi et Orbi Message:“Veritas de terra orta est! / Truth has sprung out of the earth” (Ps 85:12),2013年1月1日星期二)。就此教宗本笃十六指出以下六点:

 

1)福音的真福/(Gospel beatitude):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成为天主的子女。

 

2)和平:天主的恩赐和人类努力的成果(Peace: God's gift and the fruit of human effort)。

 

3)缔造和平者是那些拥有爱,并维护和提升生命使其达至圆满的人(Peacemakers are those who love, defend and promote life in its fullness)。

 

4)透过新的发展模式和经济模式来建立和平的善(Building the good of peace through a new model of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s)。

 

5)达至和平文化的教育:家庭和社会制度的角色(Education for a culture of peace: the role of the family and institutions)。

 

6)和平缔造者的教育学(A pedagogy for peacemakers)——包括宽恕、活跃、同情、团结、勇毅。

 

答唱咏

 
 

愿天主怜悯我们,降福我们

咏六十七2-3;5-6,8

 

大多数的释经学者都认为本首圣咏是专门为农业丰收而写的公共感恩歌;且很可能是在帐棚节上咏唱的,正如经文中所唱「大地已经为我们生产百果与五谷」。因此,在中文的「除夕弥撒」中选用了这段为丰年而谢恩的祈祷。这首圣咏仿佛让我们回想到庆节上司祭和民众对唱时的情景。第2节是司祭的祝福词(参户六24-25),是一个开头。接下来则是对唱部分:一节由司祭唱出邀请和赞美、求恩及祝福的意义,一节由民众唱出赞美之词。结构如下:

 

2-4节,总体上陈述天主施恩于大地人类的方式:慈光照耀;

5-6节,对天主正义和忠诚的认识,是万民欢欣的理由;

7-8节,大地的丰收是天赐恩宠的象征,愿万民因以民的福份而敬畏天主。

 

这首圣咏吸收了来自西北闪族语乌加烈的祝福词(参阅户六22-27),也吸收了第二依撒意亚的万民主义思想,更采用了充军归来后的帐棚节礼仪规范和经文。所以思高版本给出了「愿万民认识上主」的题目。天主是以色列人的天主,也是万民的天主,圣咏作者鼓励我们这样祈祷:愿天主——就是使少成多、又以爱分给众人的那位,将恩宠赐予我们,使我们成为全世界受祝福的标记。圣奥斯定在解释这段圣咏时,向我们指出了「祝福」的对祷意义:「愿我们的灵魂祝福上主(即愿上主在我们的灵魂上受赞美/be blessed),愿天主祝福(bless)我们。当我们赞美天主时,我们成长,当天主祝福我们时,我们也成长,这为我们是双赢」。这样「降福与赞美」就是祝福的对祷。「降福(blessing)一词,用于天主时,是指天主赋予生命的行动,而天父就是生命的根源,祂的降福既是言语,也是恩赐(bene-dictio,eu-logia, 说好话);用于人类时,是表示人在感恩中向其造物主的钦崇和交付,称为「颂扬」或「赞颂」。可以说,从时间的开始至终结,天主的整个工程都是降福」(CCC1078, 1079)。「祝福是祈祷的基础:它是我们对天主赐福的感恩。祈祷是一种对天主祝福的感恩,也是对天主大爱的认识。我们祝福(赞美)天主,因为祂先祝福了我们」(See: Scott Hann, Catholic Bible Dictionary, “Blessing”, 2009, p. 122.)。关于祝福的圣经神学基础是:

 

1) 从创造之始,天主就祝福了所有的受造物;天主的一切行动都是祝福,即使是公义的审判。

 

2) 天主与人类的盟约就是祝福,这祝福在所有以亚巴郎为信仰之父的人类中间传承。

 

3) 天主的祝福通常需要一个中人:如旧约中的默基瑟德、雅各伯、梅瑟、亚郎及若苏厄都曾作过天主祝福的中人。

 

4) 基督一生的奥迹都是一个祝福,尤其他在离世升天之时,祝福了门徒(参阅路廿四50-51)。

 

5) 圣母玛利亚接受的祝福超越一切受造物:她从永恒就被预定作天主子的母亲,她从受孕之初就获得救赎,万代的人都称她为「有福」。

 

6) 基督徒的蒙召是为接受祝福,而敬畏上主的虔敬之德为基督确是一个「富源」(参阅伯前三9;弟前六6)。当基督徒藉信德承受了祝福,在他生命中的救恩史就开始了(参阅CCC 1080)。当基督徒在祈祷时,就是在以赞颂与感恩回应天主的降福,如果没有把一切接受为天主的降福,那么我们很难建立对天主的忠信。

 

福音

 
 

牧羊人的圣诞节和玛利亚的圣诞节

路二16-21

 

路加福音关于耶稣诞生的叙事(二1-52)共有四个「圣诞」画面。分别由四个标志性的章节暗示:

 

二14-15a——天使在赞美声中离去;结束天使和历史的圣诞节;玛利亚是这事件的历史参与者。

 

二20b——牧羊人在赞美声中回去;结束牧羊人的圣诞节;玛利亚是圣诞的图像及其默观者。

 

二39——圣家回到纳匝肋;结束义人的圣诞节;玛利亚是一个谦卑而惊讶的预言聆听者。

 

二51——圣家回到纳匝肋;结束圣家的圣诞节;玛利亚是一所圣言的家,一个静隐之所。

 

在这四幅画面中,前两幅的地点是在达味城,犹太白冷的马槽,后两幅的地点是从圣殿到纳匝肋圣家。路加这样安排,是为把历史与启示结合在一起来铺陈救恩事件。故事的开始是「若瑟和玛利亚从加里肋亚的纳匝肋上犹大白冷的达味城去」(二4),结束时则提到「耶稣同玛利亚和若瑟下去,到纳匝肋,属他们管辖」(二51),这是要指出历史耶稣被称为「纳匝肋人耶稣」,他的使命将从那里开始(四16)。而「白冷」在路加的心目中则是一个启示之地,是一个「羊群的守望台」,是耶路撒冷的守望台。他希望他的读者,从白冷望见历史耶稣将要在耶路撒冷完成的伟大工程。

 

根据J. A. Fitzmyer, S.J.的分析,路二1-20可以分为三部分:1-5节介绍耶稣诞生白冷的背景;6-7节诞生事件本身;8-20节新生婴孩的显现,牧羊人和所有听见和看见耶稣诞生和显现的人的反应。第三部分又可分为两段:8-14节是婴孩的显现;15-20节是对婴孩显现的三重反应。这三重反应也构成了今天福音的重点:牧羊人直觉的信从并向一群人惊讶的宣告;玛利亚的默存在心与反复思想。

 

牧羊人的反应是:信了天使的话,急忙去印证,而且是结伴而行,最后看见了第一幅圣家图像。他们的信仰是直觉的信仰,是贫穷而信赖者的信仰。牧羊人被当时的人看作是不正义者——经常在别人的土地上偷偷牧放牛羊,但他们却是路加团体中「贫穷」的楷模。他们虽然名声不好,但是他们证实了旧约的征兆:婴儿默西亚躺在马槽里。他们仍不是路加笔下的福音的目击证人,只是象征以色列终于承认,在这第一幅历史中的圣诞图中,有他们希望的那一位。牧羊人为了他们所见所闻的而光荣、赞美天主回去了。在路加福音,路七16;十三13;十七15;十八45;十九37和宗徒大事录二47;三8-9;四21;十一18;廿一20中都记载了「旁观者」,他们都是为了所见所闻的而赞美天主。牧羊人,是旧约中上主的穷人,更是新约的真福楷模;但是他们回去,表示他们的信仰状态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还可能会遇到荆棘丛生的考验。

 

牧羊人成为一个宣告的团体,他们向「一群人」所说的还不是圆满的福音图像,还只是天使向旧约子民宣告的事,还只是全民族的大喜讯。但今天的我们仍将牧羊人视为第一批贫穷的福传者:因为他们组成一个信仰的团队,他们忠实地宣告了所见所闻的事。他们只讲事实,还没有能力说出生命的话。因此,那一群听见而惊讶的人,无法达到信仰的层次,这些人就像撒种的比喻中「听的时候,高兴地接受了那些话,但……却没有根」(玛十三20-21)的那些人。

 

第三个完美的回应者是玛利亚。她虽然与上述的那群人同为惊讶者(参阅二33;48),但她却能在「天主的惊奇」——牧羊人和那群人所见的征兆,和「惊奇的天主」——诞生在马槽中的小耶稣,这两件「事(dabar)」上看到天主的面容和听到天主的话语,还能参与到天主的事业中来。她在撒种的比喻中应该属于那些「以善良和诚实的心倾听的人,他们把这话保存起来」(八15)。玛利亚默存在心、反复思想,正应验了旧约(创卅七11)古圣若瑟从兄弟的嫉恨上思想天主对他的爱和拯救家族的计划。用圣伯达(St. Bede)的话讲,「玛利亚这样坚守童贞女的含蓄,她不希望向任何人透露她已知的,关于基督的秘密。她虔诚地等待基督愿意人知道这些事情,等待他所定的时间和地点」。(ACCS, 〈路加福音〉,62页。)玛利亚注视着娇小的圣婴,她默观着,等待着人们和她一起思想天主拯救人的奥秘:

 

1)她在白冷客栈的马棚里,一定想到「厄弗辣大白冷!你在犹大群邑中虽是最小的,但是将由你为我生出一位统治以色列的人,他的来历源于亘古,远自永远的时代。因此,上主必将遗弃他们,直到孕妇生产之时,那时他弟兄中的遗民必将归来,与以色列子民团聚」(米五1-2)。这个白冷将是希望之地。

 

2)她也必定会想起先知的话语和她守贞的目的:「看啊!一位贞女将要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厄玛努尔』」(依七14),这个贞女就是她自己。

 

3)当耶稣和她以及若瑟回到纳匝肋后,她一定想到「由叶瑟的树干将生出一个嫩枝,由它的根上将发出一个幼芽」(依十一1)。因着这句话,玛利亚把纳匝肋圣家视为圣言的静隐之所。

 

4)她在马槽前,一定想起了「牛认识自己的主人,驴认识主人的槽」(依一3),一定为那些自愿做奴隶的人们而悲伤。而真正牛马不如的人却是那恶王黑落德,和所有轻视圣言的人与无视生命尊严的人。

 

5)她一定会想起天使的报告「圣神要临于你,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因此你要诞生的圣者,必称为天主的儿子」(一35),这个儿子就是天主子,圣言基督,救主默西亚。

 

6)玛利亚一定会想起表姐依撒伯尔对她的称呼——“吾主的母亲”(一43)。这时的玛利亚多么希望今天的人学习她作母亲,作降生圣言之母。

 

宗座之家的讲道师甘达拉麦萨神父(Capuchin Fr. Raniero Cantalamessa)在他天主之母节的讲道中指出:今天的人们在身体和灵性上存在两种错误的做母亲的方式:一是「只生不育」,二是「只育而不生」。前者是指那些使人不是以人道或亲生母体而生产的场合,后者尤其是指那些堕胎者。而灵性上的「只生不育」,是指那些只求宣讲和行动,而不从祈祷和默观与基督建立关系的人,也指那些没有信德的人,他们没法建立心与心的交托。灵性上的「只育不生」是指那些不愿在生活中诞生基督的人,不愿以善心结出爱德果实的人,他们把理性的基督「烂死」在自我的肚腹内。玛利亚为天主之母的第一个福音图像就是:她在马槽前成了降生圣言之母。今天的我们,只有以祈祷开始,才能明白圣言,才能成为圣言之母,才能承行主旨,才能听了天主的话而遵行。

 

祈祷

 

上主,当我们呼求祢圣名的时候,就是在宣告祢是谁,就是在我们心中扣问:耶稣为我到底是谁?主耶稣,我们感谢祢教导我们这么祈祷「我们的天父……」,使我们能在天主的光荣和人的生命之间找到真福。天主圣母玛利亚,求祢为我们罪人,转祈天主,使我们借着心灵的割损,以信心结出圣言的果实。

 

上主,全能的天主,求祢福佑我们,以慈颜光照我们!

 

耶稣!童贞玛利亚之子,求祢垂怜我们! 

 

降生圣言之母,求祢为我们宣教和受难的中国教会默示和转求!啊们!

 

 

已有0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