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耶稣复活的意义(一)

2020-11-01 20:38   纳爵之盾  阅读量:8676

第一、“复活”的词源解释

 
 
首先,从词源的角度解析一下复活这个词在希腊、犹太及基督宗教圣经中的含义。

 

在新约圣经中用于表达耶稣复活的词有两个:一是“ἀνίστημι”(名词形式“ἀνάστασις”);二是“ἐγείρω”(名词形式“ἔγερσις”)。动词“ἀνίστημι”以主动态的形式出现(比如,谷8:31“人子要被杀害,但第三天以后必要复活”中的“ἀναστῆναι”);而“ἐγείρω”则以被动态的形式出现(比如,格前15:4“耶稣基督照经上记载的,为我们的罪死了,被埋葬了,且照经上记载的,第三天复活了”中的 “ἐγήγερται”)。但是,这两个词在耶稣复活之前,原本并不具有死人复活的内涵。

 

两个动词相比较而言,如果从其构词的角度去分析,动词“ἀνίστημι”的内涵能更容易且更形象直观地被解读出来。“ἀνίστημι”这个词是由介词“ἀνα”和动词“ἵστημι”组成。“ἀνα”这个介词的意思是“往上”,“ἵστημι”这个动词的意思是“站着”。因此,它的原始意义可被解读为“从下面到上面来”。通过对这个词的解释,在我们的脑海中可能会出现一幅图画,即“某物从一个低的处境中站到了一个高的存在状态中”。这个词在荷马时代就已是一个常用词。如果这个词用在人身上的话,指一个躺着的或睡着的人醒来,或者这个人从躺卧的状态转变成直立的状态,即起床、醒来、站起来等。如果作为及物动词,则表示建起某个东西(比如,柱子或祭台)。这个词后来又引申为政治上的起义或一项运动的兴起。“ἐγείρω”这个动词在荷马时代就已是一个常用词,但其名词形式则在较晚时才出现。它与“ἀνίστημι”一样,两者可替换使用。作及物动词时,用作唤醒、捡起、建立;作不及物动词时,用作醒来、起来、起床等。

 

在希腊的文学中,比如柏拉图(公元前428—348年)的作品中记载了零星的关于希腊神话中的医神阿斯克勒皮俄斯复活死人的故事,在他的《理想国》中还记载了一个士兵复苏的故事,即他“死了”,但是他的身体被焚烧时,他又“活了”过来。从柏拉图的讲述中,可以推断出,这个士兵的死并非真死,而是假死,或者说他是暂时地昏厥了过去,之后又苏醒过来了。公元前200年左右厄弗所的米南德用“ἐγείρω”这个动词表达死人的复活,但是遗憾的是他的所有著作皆已失传,人们只能从犹太史学家约瑟夫的《犹太古史》中的一些引文中得知其人以及关于他的一些著作。

 

总而言之,这两个词在希腊文化中主要用于世俗的、日常的层面,而用于死人复活时,也是指假死后的复生,或所谓的 “死了——活了——又死了”的“拉匝禄式”的暂时复活。在泛希腊文化时期(公元前336—前30年)之前,这两个词都不具有死人复活的内涵。换言之,通过对这两个词的词源分析可以知道,死人复活的思想并非根植于希腊文化的土壤中。这两个词在新约圣经中除了这些世俗性的用法之外,还特别地被用在耶稣复活这件事情上。因此,可以说因着耶稣的复活,这个希腊词汇从世俗的层面跃升到了一个神圣的层面,丰富了它的原始内涵。这两个词也因着耶稣的复活而变得不再普通。如果我们再继续扩展一下的话,可以说因着耶稣复活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及随之而诞生的教会也使那走入死胡同的希腊文化,尤其是希腊哲学找到了新的出路。无论是对那不敢正视死亡的“伊壁鸠鲁学派”,还是对那厌世的“犬儒学派”,抑或是主张宇宙泛神、而实际无神、信奉物质的“斯多葛派”。教会初期的圣史及后期的希腊教父们,更是以把希腊文化和哲学与基督宗教的信仰相结合的方式,使希腊文化及哲学以一种全新的、且具有神性的面貌重新与世人见面。比如,若望福音的第一句话,“在起初已有圣言”(“ἐνἀρχῇἦν ὁ λόγος”),这个在希腊文化中指向“言说”、“思想”、“理性”、“世界的原则”的罗格斯(logos)在若望福音中跃变成了“圣言成了血肉”(“καὶ ὁ λόγοςσὰρξἐγένετο”)的、具有位格的、两性一位的耶稣基督。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因着耶稣的复活,希腊的文化得以重生,或者以别样的面貌在世人面前重现。

 

虽然新约圣经是用当时流行的大众希腊语(Koine)写成的,但是它的思想和脉络却根植于犹太的文化中,所以谈耶稣的复活肯定是离不开对犹太文化中“关于死人复活”这个思想的研究和梳理的。

 

在列上17:17-24和列下4:17-37中分别记载了先知厄里亚和厄里叟(主前9世纪)复活了两个断气小孩的故事。在列上17:22中,记载了先知呼求上主使孩子的灵魂回到孩子身上,上主俯听了先知的祈求,这个孩子就又活了。这个所谓的复活的表达希伯来语用的是“ חָיָה”,意思是“活了”,而七十贤士本用的希腊词是“ἀναβοάω”。“ἀναβοάω”这个词很形象地表达出孩子此时的状态,即“向上呼喊”或者“发出声响来”。列下4:17-37所记载的复活孩子的故事,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孩子又活了的事实,即 “孩子的身体变温暖”和 “孩子睁开了眼睛”。

 

 


1.此篇文章的原标题为“复活节话复活”,是在刘国鹏老师举荐、前希腊驻华大使夫人井玲老师的邀请下,特意为希腊万人迷的大型讲座平台而写的。原稿于2020年4月11日在德国波鸿完成。发表在纳爵之盾平台上的这篇文章是原稿的修改稿,完成于2020年7月31日荷兰的小城Sittard。

2.此篇文章的所有圣经引文都以天主教思高版圣经为准。

 


[1]参阅 “ἀνίστημι”,  in: New Internati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and Exegesis vol. 1, Michigan, 2014, pp.309-327.

[2]参阅: “ἐγείρω”,in: New Internati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and Exegesis vol. 2, Michigan, 2014, pp.79-81.

[3]参阅:维基百科术语Auferstehung的有关解释。

 

浅析耶稣复活的意义(二)

 

公元前8世纪的欧瑟亚先知书中记载了一个神视:“来,我们回到上主那里去,因为他撕碎了我们,也必要治愈;他打伤了我们,也必要包扎。两天后他必要使我们复生,第三天他必使我们兴起”(6:1-3)。在这里,第一次提到了全体以色列人复活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希伯来词 “兴起”,即“קוק”在七十贤士本的翻译中用的希腊词是“ἀνίστημι”,而这个“复生”的希伯来词是 “חָיָה ”,其意为“活着”,对应的希腊词是 “ὑγιάζομαι”, 意思是“让我们活着”。

 

在充军巴比伦时期,先知厄则克尔(前586至539)在他的神视中(37:1-14)看到,所有腐烂的只剩下一堆白骨的以色列人被上主的神又重新赋予了新的肉体,并在他们身上注入气息,于是,他们就从坟墓中走了出来。这里首次提到了灵魂和肉身一起复活的思想。

 

在充军后的依撒意亚先知的神视中,也提到了死者肉体复活的讲述: “你的亡者将再生,他们的尸体将要起立”(依26:19)。在七十贤士本的翻译中,这里同时出现了上面所提到的那两个表达复活的希腊词“ἀνίστημι”(חָיָה)和“ἐγείρω”(קוק),它们分别对应的希伯来词的意思是“活着 ”和“起来”。

 

在达尼尔(前170)先知书中记载:“许多长眠于尘土中的人,要醒起来:有的要入于永生,有的要永远蒙羞受辱”(12:2-3)。这里的复活有两个新的特点,一是指向了宇宙性的幅度,二是与审判联系了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醒来”的希腊词用的是“ἀνίστημι”。

 

 

总而言之,在犹太人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死人复活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从个别的以色列人到所有的以色列人再到全人类;从暂时性的复活到灵魂与肉身一起,再到与审判所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的永远的复活。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讲述中除了那两个关于暂时性复活的孩子之外,犹太文化中死人复活的思想都是止于先知的神视或指向未来的预言,而并非是真正实现了的历史事实。可见,在犹太文化的不同时期都有一些死人复活的思想片段,但是,死人复活的思想并非为犹太人所普遍接受。从耶稣时代犹太人的两大派别法利赛党和撒杜塞党之间的区别就可以证明,法利赛人相信义人死后会复活,而撒杜塞人则不接受死人复活的思想(参阅谷12:18)。但是,因着耶稣的复活,这些犹太先知们的神视变成了真实的事件,神视中的死人复活在耶稣身上得以实现。借着耶稣的复活,以及随之而诞生的基督信仰,使犹太人所信奉的雅威,从此也被全人类所熟知,被数以亿计的基督徒所相信。

 

德语的“复活”一词(“auferstehen”),从构词的角度上而言,是希腊词“ἀνίστημι”的复制版。“复活”这个词的拉丁文动词形式是“resurgo”(名词形式“resurrectio”),它也是由两部分构成,即前缀的“re”和动词“surgo”, “re”的意思是“再”,“surgo”的意思是“兴起,生长,起立”。英文的“resurrection”就是来自这个拉丁词。关于耶稣复活的记载在新约圣经中随处可见,无论是在保禄的书信中,还是在四部福音书中,而且可以说,新约27卷书的问世,都要根源于耶稣的复活事件。耶稣到底是如何复活的,在圣经中并未讲述,这正突显出耶稣复活的奥迹性。但是,在圣经中是通过讲述的方式来确证耶稣复活这个真实历史事件的。第一,间接证据,就是坟墓空了; 第二,直接证据,就是复活的耶稣多次显现给不同的人们,首先是他的门徒们。

 

 根据玛窦福音27和28章中的记载得知,在耶稣被埋葬后,犹太人的权贵们来求罗马的总督比拉多,对他说,这个骗子生前说过,死后三天他要复活。为了拆穿这个骗子的谎言,请你下令,派士兵把守坟墓,以免他的门徒来,把他偷走。而对百姓说,他从死人中复活了。第三天耶稣果真复活了,那些看守的人害怕的打颤,他们中有几个跑去城里,把所看到的事情全告诉了司祭长。于是,犹太人的权贵们给了士兵很多钱,并嘱咐他们说:你们就说,我们睡觉的时候,他的门徒夜间来了,把他偷走了。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犹太权贵为士兵们所编织的谎言反而印证了耶稣真的复活了的事实。他们起初所认为的耶稣复活的谎言却成了真正的事实,而他们编织的谎言却成了一捅就破的事实。

 

在若望福音20:26-29中记载了复活的主显现给多默的讲述: “十二人中的一个——多默,当耶稣第一次显现给其他门徒的时候,他正好不在,别的门徒对他说,我们看见了主。但多默对他们说,我除非看见他手上的钉孔,用我的指头,探入钉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绝不相信。八天以后,耶稣的门徒又在屋里,多默也和他们在一起。门户关着,耶稣来了,站在中间说,愿你们平安!然后对多默说,把你的指头伸到这里来,看看我的手罢!并伸过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作无信的人,但要作个有信德的人。多默对他说,我主!我天主!耶稣对他说,因为你看见了我,才相信吗?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

 

 

在这个记载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门户关着,但是耶稣进来了,而他的进来并非是通过一般人的方式,即敲门,别人给他开门而进来,而是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地穿过门户而进来,这表明了复活后的耶稣有别于他复活之前的存在状态;第二,这个复活的耶稣正是三天前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因为在这个复活的耶稣身上带着被钉的钉痕;第三,多默通过他的亲眼所见认识到,这个复活了的耶稣不仅仅是他以前的老师,更是他的神。“我主,我天主”这句话表明了多默所跟随的耶稣,是人而神的耶稣基督。这个人而神的耶稣基督的复活不是暂时的复活,而是永恒的复活。正如他自己说的:“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若11:25);第四,耶稣对多默宣信的答复:“因为你看见了我,才相信吗?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是对所有那些没有看见复活的耶稣,但是却相信他的人们的赞美和肯定,即那些不是因着看见复活的耶稣,而是因着听这些第一批见证者的宣讲,或读这些见证者以文字的形式——把他们所亲身见到的耶稣复活的真实事件宣之于书的讲述,而相信了耶稣的人们更有福气。

 

总而言之,耶稣的复活不是一套某个哲学家用脑子想出来的、易变的、可被推翻的理论,或者是某些神秘术所宣扬的奇异怪谈,而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耶稣的复活,也不是只存在于神视预言中的景象,更不是假死后的重新苏醒,更加不是死了,活了,又死了的拉匝禄式的暂时复活,而是死后不再死的永恒的复活。这两点正是与希腊文化和犹太文化中所讲述的非主流的所谓的死人复活思想的本质区别。耶稣复活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基督信仰是建基于历史事实,而非空谈,或者人脑空想出来的某套理论之上。因为耶稣的死亡与复活,催生了基督信仰的诞生。基督信仰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践行死而复活的耶稣给其门徒们的使命:向全人类宣布这个耶稣死而复活的喜讯,以至于接受并相信这一福音的人们获得他赐予的永恒生命。简而言之,基督宗教是因着耶稣的复活而诞生的宗教。没有耶稣的复活,也就没有基督宗教。未完待续……

 


[1]此篇文章的原标题为“复活节话复活”,是在刘国鹏老师的举荐、前希腊驻华大使的夫人井玲老师的邀请下,特意为希腊万人迷的大型讲座平台而写的。原稿于2020年4月11日完成于德国波鸿。发表在纳爵之盾平台上的这篇文章是原稿的修改稿,完成于2020年7月31日荷兰小城Sittard。

 

已有0人赞赏